Baidu
map

云端的弧光 ——记中建钢构30年女焊工邹丽萍

作者:文/朱嘉杰 程云    
时间:2018-07-26 23:22:53 [收藏]
1970年,邹丽萍出生于四川内江百合的一个农村,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1988年,刚满18岁的邹丽萍女承父业,也投身于建筑行业之中,成
    关键词:钢构 弧光 焊工

       1970年,邹丽萍出生于四川内江百合的一个农村,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1988年,刚满18岁的邹丽萍女承父业,也投身于建筑行业之中,成为了一名电焊工。30年来,在中建钢构钻研焊接技术的邹丽萍,因为技术出众,被工友们誉为“金花”。

       初识,花季少女走上电焊之路
       18岁,正值缤纷 人生的灿烂花季,也正是憧憬未来人生的时刻,在父亲带回来了那个有机会到县城见识的消息后,邹丽萍怀着对大城市的向往,毅然地踏上了那台开往武汉的汽车。
       刚到公司报到的时候,油漆工、管道工、电焊工等等一大堆陌生的工种让邹丽萍一时难以抉择,但在听到老前辈说电焊工又能学技术,工资还比其它工种高的优点后,邹丽萍马上就填下了自己的志愿,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焊接工人。
       电焊工是一个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工种,在上岗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当时,还是学徒的邹丽萍被分配到了一名只有三年工作经验的焊接师父下面学习,一般的焊接工人至少要有五年的工作经验才具备带徒弟的能力,但因为当时人手比较紧缺,邹丽萍只好硬着头皮跟这位年轻的师父一起在摸索中学习。

       勤学,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焊工
        几个月以后,邹丽萍被分配到管道班学习焊接水管。焊接水管对于焊缝质量的要求特别高,稍有差错就会发生打压漏水的情况,水管漏水就意味着返工、耽误其他工序作业。所以每次打压检查水管的时候,不合格的水管漏水的那个场景都让邹丽萍心里发毛,在经过几次失败的焊接之后,邹丽萍越发对自己的焊接技术感到不自信。
    两个月后,同一时期进来的男同事都已经掌握了焊接水管的方法,很少出现漏水现象。看到其他人飞速的进步,邹丽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迫切地希望早日追上大家的脚步,早日摆脱被班长点名批评的糟糕状况。每天中午,大家在午休的时候,邹丽萍就翻看着自己的学习笔记,揣摩焊接操作要点;下班后,大家都相约出去逛街的时候,邹丽萍寻来废管一遍遍练习。一有机会,就黏在那些老师傅后面问问题,学手艺。
       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排查,邹丽萍把水管漏水的原因锁定在了电流大小和焊接角度上,经过上百次的调整,焊接的质量终于能够满足隔水的要求。但这只是自己个人的实验,还有待正式的检验。
       很快,新一次的水管焊接练习开始了,邹丽萍小心翼翼地按照平时练习的角度进行焊接,生怕发生半点错误。在焊接完成等待检验的休息时间里,邹丽萍紧张得一直合不上眼,直到看到打压检验时候密不透风的水管之后,悬着的心才渐渐放下。

        锤炼,整装待发踏上全新征程
       虽然已经掌握了基础的焊接技术,但是要想真正成为一名能够担当重任的合格焊工,邹丽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992年,邹丽萍被选派到湖北荆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培训,这一次的培训对于邹丽萍而言十分重要,培训完成以后,将会选拔一批优秀的学员,参与到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项目的建设中去。
       为了能够参与亚洲第一高楼的建设,培训班的学员们都铆足了劲头去学习。那段时间,邹丽萍玩命似的学习理论和实操技能。眼睛被弧光打伤、皮肤被烤的一片片掉皮、衣服被烧成“洞洞服”……“我看到了很多跟我一批学电焊的女孩子在偷偷抹眼泪,不久之后就听说她们转到别的岗位去了。放弃的念头也时不时敲打着我,可是一想到身为技术工人,没有技术又哪来的底气,每天清晨又扛着十斤重的焊枪奔着现场去。”看着身边的伙伴一个个离开,邹丽萍学习得更加刻苦,每天来的比平时更早,走得比平时更晚。最终成功掌握了焊接单面焊双面成型、探伤一级焊缝等较为复杂的焊接技术,如愿被分配到深圳地王大厦项目担任电焊工。
       坚持,渐露锋芒的焊接女强人

       “四朵金花”的称号就是在地王大厦时期开始传起来的。深圳地王大厦是当时亚洲最高的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大楼,总高度达到383.95米。组成大厦主体结构的13280根钢构件的焊接工作,全部由包括邹丽萍在内20多名焊工完成。
      “那时候没有因为自己是女人就逃避那些难缠的工作。”邹丽萍回忆道,“完成地下室钢构件焊接之后,我们的工作面就转移到了地面,那时候地王大厦高度只有十几米,但没见过高楼的我站在上面已经感觉到手脚发怵了。”后来,地王大厦越建越高,但运送工人的双笼电梯只能到达66层的283米高处,再往上近百米的高度就只能依靠一条宽30多公分的临时铁梯了。她每天都需要小心翼翼地爬过这条狭窄的铁梯,等到达自己工作面的时候,身上的衣服早就已经湿透了。
       邹丽萍说,焊接工作还需要克服高温烫伤的考验,为了避免进风导致焊接出现气孔,焊接前都需要先用厚布围成一个小工作间,然后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面进行施工,焊接面温度很高,而且常常火花四溅,很容易就会出现烫伤的情况,“这云端的弧光,对我们的意志力是一种磨练。”凭借着这种不服输的精神,邹丽萍作为焊工代表多次在日本监理方组织的晨会上获得点名表扬,成为了项目当时有名的“女强人”。
       相较于在焊接工作上遇到的困难,更让邹丽萍烦恼的是身上那套铺满破洞和补丁的灰色工作服,“那段时间,为了奖励自己,我经常给自己买漂亮的衣服。为了满足自己爱美的心愿,每次下早班,我会激动的连饭都吃不上,就回家换上那些漂亮的裙子,一直到睡觉才恋恋不舍的脱下。” 直到现在,邹丽萍依然喜欢在周末换上裙装,但她已经明白,外表的美丽固然重要,但工作上的成就带来的自信才是美丽的源泉。
       经历,敢于探索的先进班组
       电焊是一门干到老、学到老的技术。为了满足在不同条件下的焊接要求,常常需要整个班组的人一起头脑风暴,不断去摸索新的焊接技术。
       在深圳地王大厦项目工作期间,因为工期比较紧,依靠传统的手工焊接没有办法满足工期要求,而当时刚刚从日本学回来的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技术还处在探索阶段,当时国内只存在平焊和横焊两种焊法,但仅凭这两种焊法又无法满足苛刻的工作面要求。
       邹丽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主动找到班长,说“手工焊可以实现平焊、横焊、立焊、仰焊,二氧化碳焊接为什么就不行?既然,大家都没有尝试过,我们为什么不试一把呀”。于是,在班长的带领下,整个班组一有时间就收集废料,重复不断的探索和试验,反复调整焊接电流、电压、操作角度。最终,成功突破二氧化碳仰焊和立焊工艺,并实现了构件外观和探伤检验达标的目标。通过用二氧化碳焊接代替手工焊接的方式,焊接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为项目履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06年,刚刚经历完深圳会展中心项目的紧张施工后,邹丽萍本以为能够抽出时间陪女儿去逛逛动物园,但还没来得及去买回广州的车票,就又接到了前往北京银泰中心项目的调令,邹丽萍知道,一段新的旅程又要开始了。
       当时,由于北方冬季的气温低,有时甚至能够达到零下十几度,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是不具备焊接施工条件的,为了满足工期要求,急需要一批有经验的焊工来攻克冬季焊接的施工难题。
       当时,邹丽萍作为焊接班组长提出,既然温度达不到焊接要求,那就创造出适合的温度条件来。他们大胆地试验了焊前预热的方法,即先用烤枪将焊缝位置加热至合适温度后开始焊接,因为焊接完成后不能瞬间冷却,他们用保温棉把焊缝包起来,避免因温度骤降而影响焊接质量,最终结果显示,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焊接能够满足质量要求。
       传承,焊接女工匠的生涯谢幕
       在近三十年的焊接生涯中,邹丽萍曾多次获评为企业三八红旗手以及优秀女职工等荣誉称号,而更让她自豪的是,自己参建的一个个工程都成为了耳熟能详的地标建筑。迄今为止,邹丽萍共参与了14个项目的建设,脚步踏遍了深圳、厦门、沈阳、广州等10个城市。丰富的项目经历让她从一名普通的焊接女工人成长为一名技艺娴熟、经验老道的焊接“老前辈”,很多年轻一辈的焊接工人在她的指导下逐步成长为合格的焊工。
       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还有两年就退休的邹丽萍已经不能够再像年轻时那样扛着十斤重的焊枪从事一线焊接工作了。但是,退居二线的她依旧活跃在施工现场,用数十年的经验积累严格把控着现场的焊接质量。
        谈及18岁那年对于电焊工这个选择,邹丽萍笑道:“当时根本就没有想后面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就是硬着头皮去坚持。这一辈子都在努力当个好焊工,我觉得我很骄傲。”
    (文/朱嘉杰  程云)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