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亚及奥看发展

作者: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2 20:46:58 [收藏]


    马国馨:主席先生,各位来宾,各位同行早上好,谢谢大家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来表述一下我对体育建筑的一些看法。
    我的题目叫亚及奥看发展,1990年我们举办了亚运会,2008年举办了奥运会,两个运动会之间相隔了十八年。北京最近议论改革开放30年,而这18年就是改革开放30年当中非常重要的后半段。我想从这十八年当中可以看得出我们国家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上的巨大变化。国家建协体育工作组在北京连这次会议一共开过三次会议,第一次会议就是在亚运会结束的时候我们在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会议。第二次会议是国际建协在北京召开了二十届大会的时候,我们体育工作组又举行了工作会议,这次是在奥运会之后举行的第三次国际建协工作组会议,在座的有很多老朋友,还有很多体育工作组的同行都多次来到北京。
    我首先对参加会议的外国朋友和国内朋友表示欢迎,同时希望通过十八年中国建筑变化能够看到中国的发展,看到北京的发展。
    我第一个问题介绍一下北京的亚运会和奥运会整个比较,在我发言稿上已经有非常详细的说明。亚运会的时候是一个地区性的运动会,当时参加的国家只有亚洲的37个国家,运动员数目有6578名,奥运会是一个世界最高级别的运动盛会,这次参加的国家和地区有208个,运动员数目有11526人,为此无论在体育设施、比赛设施、训练设施和整个筹办过程当中都花费了很大的精力。
    从主会场的规模上来说我们有很大的发展,亚运会的时候主会场在国家体育中心,这个面积66万公顷,总建筑面积12.5万平米,这个总座位数34000座。这次中心区是315公顷,北部森林公园有618公园,加上南部设施有1000多公顷,仅仅中心区主要比赛设施总建筑面积将近50万平米,如果加上奥运村、会展中心、数字大厦,总建筑面积在180万平米以上,总的坐席数是在十八万座以上。
    在专家入口报道、电视转播方面,两个运动会的比较也很明显。因为亚运会是一个地区性运动会,中外记者大概4000名,主要是亚洲个国收看,这次有26298名,非注册记者还有5980名,在全球有400亿人次收看了电视转播,所以整个数目是成倍增长的发展。
    举一个北京服务于运动会志愿者的数目来说明我们规模上的区别。亚运会上义务服务总队队员志愿者20万人,而这次奥运会动员志愿者是170万人,这相当于北京居民当中,如果按常住人口算,差不多七、八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志愿者。从这点来说动员的志愿者也是规模很可观,也显示了我们对赛事的关心和热情。
    在志愿者当中有一部分是从外地来的,当时北京需求是2400名外地的志愿者,但是外地报名的人数有30万人,这足以看得出对奥运会的热情。
    第二个介绍一下在规划建设方针和筹办理念上的比较。亚运会和奥运会在筹办方针和建筑方针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这里面主要不同的地方我觉得有几点:第一,亚运会当时是考虑以分散为主,适当集中,均衡分布。在城市当中设施均衡分布,这主要考虑当时亚运会规模很有限,在当时交通现象矛盾也不是很突出,所以就要考虑很多中小型的设施,要更好的为各个城区的居民和社区服务,所以整个设施分布得比较分散。奥运会因为我们考虑了历届举办奥运会的经验,所以在整个设施布置上以集中为主,这样在奥林匹克中心区集中了50%以上的比赛设施和服务设施,这样就可以保证奥运会的顺利运营和安保,这是在建设布局上的重要区别。
    在场馆和基础设施的布局上,奥运会更加重视和城市建设的结合。在中心区选定了北部中轴线,因为北京老城已经有一个7.8公里中轴线,现在进一步向北延伸,仅仅奥运中心区和森林公园轴线就有6公里长,这样就使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空间整体结构上在新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扬。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有很多的建设亮点,在我发言稿里面有很多数字,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不详细的列举。我只用北京的地铁发展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北京的地铁从1969年10月开通第一条线路,在亚运会举办的时候北京的地铁线路总长度是42公里,在这以后北京的地铁建设几乎没有什么太多的发展,到了1997年,这时候地铁线路只增加了1.8公里,但是在1999年以后整个的地铁建设加快了进度,到2003年的时候运行历程达到114公里,到了奥运会举办的时候,我们地铁就达到了八条线路,全长200公里,有123个站,从整个地铁建设上来看,可以看得出北京的发展更快。在北京未来的十几年,整个的地铁运行里程将要加到四、五百公里,这个也是很客观。
    总体指导思想上北京突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这个理念是继承了历届奥运会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继承、深化和发扬。1994年挪威的冬奥会上首次提出了绿色奥运,1999年国际奥委会发布奥林匹克运动二十一世纪议程,把环境和体育文化并列,全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事业。我记得国际建协工作组在1998年东京会议上,Geraint John先生主题发言题目就是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北京三大理念的提出,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沿着和谐发展的道路前进。
    第三,法制、组织和理论实践的比较。在这十八年中我们在体育组织和法制的建设上也有很大的步伐。1995年公布了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纲要和奥运争光发展纲要实施方案。在同年八月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体育法的颁布标志中国体育更加注重各类体育协调发展和体育的法制化。
    2001年北京获得29届奥运会主办权以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北京市政府也发布了北京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发布了北京奥运行动计划,并在这个基础上制订了一系列专项规划,以保证奥运会筹办。
    此外还在05年发布了分兴奋剂条例,这些都表明中国体育事业在法制建设上的逐渐完善。另外在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实践中,中国除了国内举办很多大型的运动会,像全运会,城运会之外,还陆续举办了许多国际性的大型和单向比赛,这使我们经验逐渐丰富。例如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杯女子足球赛,亚洲冬运会等等,以及一些单项的世界性比赛。
    1993年中国北京第一次申办2000年奥运会,为我们第二次申办积累了宝贵经验,奥运会前从2007年起举行了一系列测试赛,保证了比赛的效果。在中国体育设施的发展上有很大的步伐,在1996年全国体育普查时,全国有各类体育场地61万个,到2004年第五次普查的时候体育场地的数目以后达到85万个,整个增长了38%。
    为了规范场馆的建设标准,国家体委成立了由于标准化的机构,陆续对有关指标、建设标准使用要求等提出系列的标准,2003年发布了体育建筑设计规范,此后在奥运前还有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的问世,很多理论著作和工具书都使体育建筑的设计不断的深入。
    在十八年来中国在设计市场上也更加开放,中国和外国建筑师在体育建设设计上交流和竞争更加广泛关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大量引进,促进了规划设计水准的提高。亚运会期间的所有设施基本全部是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的设计市场更加开放,仅2002年3月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和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的国际竞赛中报名的177家国内外设计单位中境外的设计机构占了70%。这次北京奥运场馆的设计投标中,国家体育场有13家中外设计机构提出方案,国家游泳中心有十家机构提出设计方案,最后北京25个新建场观众除了鸟巢、水立方等四项设施是由中外建筑师合作完成,另外十八个项目由中央和其他省市设计单位设计,就有三个项目由北京市单位设计。设计市场的开放推进拉动了设计、施工水准的提高,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人才。
    第四,关于融资和建设方式。1990年亚运会时我们经济实力很有限,资金上有比较大的缺口,当时的财政预算核准是21.5亿人民币。当时由于经济比较困难,所以国务院领导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完成亚运会工程的经费还有些困难,但是中国已经宣布已经举行亚运会,有最大的困难也要实现我们的诺言。经过了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奥运会整个投资就大大超过,由于经济状况的改善,我们的实力也大为增强,从这看出北京场馆建设的总投资大概在130亿元以内,如果加上基础设施,加上其他现在公布的数字是2800亿元。在奥运会场馆建设上,我们也吸收各国和国内的经验,打破传统的模式,探索市场的运作方式。例如像项目法人负责项目投融资,PPP方式,BOP方式,建设上代建制等等都为我们不断总结参与以后的国际市场竞争积累了经验。
    十八年是一个不算短也不算长的时间,但是亚运会和奥运会一系列对比使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和北京在体育设施建设和大型赛事举办上的步伐。今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在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支持和努力下得以成功举办,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随着后奥运时代的来临,面对这些遗产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使之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我认为是更为重要的工作。
    这次会议是非常好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国内外同行交流进行认真的思考。下面我就提出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看法。
    第一,我们在奥运会上获得了51枚金牌,但是中国还不是真正的体育强国。无论在体育人口的数量上,在体育设施按人口平均数量和水准上和发达国家相比都有比较大的差距。在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等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提高,在体育认识上还有很多理念需要不断的认识。
    第二,在大型国际和国内体育赛事的筹备和举办上如何考虑在奥运会以后,我们外交部发言人曾经说过中国目前仍然是发展占大国,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举办大型国际赛事,在适度展示自己的前提下,如何使赛事的筹备和举办更加理性、科学、务实,就像温家宝总理所说不讲排场,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新模式。这次国际奥委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评价是“无与伦比”对于我们来说比赛成绩是无与伦比,我们的服务工作是无与伦比,我们的组织工作是无法伦比,我们的场馆建设应该如何?我觉得应该还是定位在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处于发展中阶段,应该在今后国际大型赛事上更加理性,更加务实,更加科学。
    第三,在体育设施的建设上,如何控制大型高标准设施的数量,尤其是一些利用率较低,或对节能不利的设施,更更多注重为大众健身、娱乐的中小型场馆和练习设施。
    最近由于我们举办一系列大型比赛,国际型的比赛和国内比赛,我们盖了很多重要的具有国际标准的比赛设施,但是相对于我们国家体育设施来讲,我们现在更需要为大众,为社区服务的练习设施,健身设施。我们在这次奥运当中有很多设施盖在了大学当中,原来考虑在大学当中只有三个设施,到最后增加到了六个设施,应该说这在整个理念上有很大进展。从目前来看北京这六个大学设施还是按照常用的社会比赛设施来利用的,为大学盖的设施如何考虑学校的教育、学校的使用和学生的健身,也需要我们探讨。如何防止一味追求标志性和形式造成体育设施超豪华和高档化。
    另外,就是大型场馆的赛后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各个国家都面临的很棘手的问题。在北京奥运会的建设上,赛后利用上,在设施的设计时有很多细致的考虑,但是从现在奥运会结束以后,我们还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
    从现在的情况看,我们的国家游泳中心,在游泳池当中安排了一个水景的表演。从我的看法,我认为这是使用单位有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看法,如果要比喻一下,就有点像亚运会设施完了以后,在体育馆当中举办加具展览一样。我觉得如果从场馆可持续利用来讲,这个并不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方法。
    大家最近的参观当中也可以看出,我们如何在今后实践当中,尤其在这样大型现代化设施当中,如何能够保证以后的运营,以后的使用,以后的管理各方面积累经验,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从目前这些设施来看,我觉得并不是很乐观。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鸟巢,国家体育场,据说在鸟巢奥运会比赛的时候,整个工作和服务人员一共有六千名,因为奥运会结束了,整个工作人员有多少人,有四百人,对这样一个大型的,一个现代化的,内容非常复杂的,技术要求很高的设施,我们中国在管理上如何能够迅速的适应起来,能够把设施管理好,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严重的挑战。
    最后,如何巩固和发展在奥运会期间所取得的科技成果、环保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并且能够进一步的保持、推广而惠及全民也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最后我认为,我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为中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包括体育设施的建设指明的方向,并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我们在讨论当中可能更多的会注意到体育场、体育馆,一个体育设施如何建设,但是从我的感觉来说,对中国来讲一个13亿人口大国,一个资源各方面并不是很充分的国家,在我们面临着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们的体育设施包括我们其他的设施,我们的基建投资要拉动经济,我们怎么建筑,采取怎么样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实际上是我们建筑师和大家都面临的严酷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全面理性的总结北京奥运会的得失,将使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到一个新的水准,谢谢大家。
    下载附件: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站内搜索: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