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行业技术论文 - 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王石: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作者: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2 20:26:10 [收藏]

    早在1910年,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就提出了标准化住宅预制和装配的设想。二战之后,以钢材为主的工厂化住宅在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得到迅速发展。今天,发达国家的房地产行业工厂化程度平均超过50%,日本达到70%以上。
      日本丰田住宅生产的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独栋住宅,安装起来只需要1天,这种装配速度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完全不能想象的。工厂化生产带来了规模化效应,提高施工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使住宅施工现场垃圾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可回收材料占66%,建筑节能50%以上,符合环保节能的世界潮流。
      中国住宅业的工厂化程度只有7%。万科在几年前就提出“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工厂化方面的探索走在行业前面,但工厂化程度也只有15%,主要应用于结构体系、围护体系和设备体系、内装体系,四季花城的情景洋房局部采用了现场装配的方式,但离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化还有很大距离。
      改变二战命运的工厂化
      说到工厂化,国内许多研究人员都面临一种矛盾:承认工厂化是一种趋势,但又觉得在目前阶段,工厂化的成本太高。因此,谈及工厂化,往往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气氛。
      真的是“不可为而为之”吗?我偶然间读到《光荣与梦想》写二战期间,一段与工厂化、预制构件生产方法有关的故事,心有戚戚,豁然开朗。
      1942年,轴心国击毁盟国1664艘船只,超过779万吨。德国海军上将邓尼茨和德国工业家计算,照盟国当时的生产能力,不用多久,盟国船只就会被德国的“狼群”战术潜艇突袭小队打光。危急关头,一位勇于创新的实业家亨利?凯泽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1942年3月,他收购了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的造船厂,并革新技术,用预制构件和装配的方法大规模生产船只。一艘万吨级自由轮从安装龙骨到交货,原来要200多天,凯泽一开始就把生产时间减为40天,而且质量上乘。
      半年之后,万吨自由轮“约翰?菲奇”号创下24天下水的世界纪录。至此,凯泽已经建造了100艘轮船,美国人造船的吨位首次超过被德国人击沉的船舶吨位。到1944年,每一个星期就有1艘护航航空母舰下水??凯泽和他的同行在17天内便把整条船造出来。
      这时候,美国的生产能力和武器装备已经在战争中取得绝对优势。1945年的头212天,他们完成了247艘,平均1天超过1艘。“罗伯特?皮尔里”号油漆未干就下水,只用了4天零15个小时,这个纪录保持至今。
      从200多天到不到5天,效率整整提高了40多倍!这种生产能力的飞跃,邓尼茨和德国工业家无论如何都算不过来。斯大林在慕尼黑会议上说:“为美国的生产干杯,没有美国的生产,这场战争就会失败。”这句话并不算夸张。
      今天的中国住宅业同样面临高速增长的需求压力。一般预测,未来几十年内,中国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现在到2020年,人均GDP接近翻一番。高速的城市化和经济增长,释放出对城市住宅的巨大需求,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为满足需求,产品供应量必须实现几何级增长。
      同时,环保节能越来越成为全球的共识,在未来,环保压力将使得消耗大量能源的传统建筑方式寸步难行。
      趋势转变是成败的关键
      在市场和环保的双重压力下,“量”将成为住宅业的第一难题,在巨量的基础上,如何保证高质量和环保,将是第二个难题??传统建筑方式无法解决这两大难题,工厂化住宅是市场必然的选择。
      另一方面,近年房地产价格上升速度较快,对市场整体发展不利,但也给推进住宅工厂化带来了有利机会;在宏观调控之后,价格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市场向好使得研发和生产成本不是大问题,从而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去推进住宅工厂化,为巨大的市场需求提供足够多的、性能与价格相适应的产品。
      市场不仅具备住宅工厂化的需求,也提供了工厂化的机会。我们身处一个变革的黄金时间,机会稍纵即逝,不抓住它就可能遭致惩罚。
      很多时候,变革的障碍不在于市场和成本,而在于我们自身,在于我们的观念。为什么邓尼茨和德国工业家算不过来?因为他们是用静态的观念看问题,看不到生产方式变革后释放的巨大能量。
      我的感觉是,在工厂化的思考方式上,我们扮演了这个故事中德国人的角色。彼得?德鲁克说:“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趋势的转变才是决定一个机构及其努力的成败关键。”
      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忍不住击节赞叹??重要的不是工厂化的趋势,而是实现工厂化的这种转变!看一看与日俱增的需求和环保压力,就会明白,万科把握住宅工厂化这个趋势的转变不是太早了,而是恰当其时。
      住宅工厂化是市场大势所趋,蕴涵巨大机会,怎么成了“悲壮”的事业?住宅工厂化,万科知其可为而必为之。

      相关链接
      新技术的出现与更新
      以集合住宅为主流的中层集合住宅的技术开发、建设,日本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其代表为日本住宅公团和大成建设公司开发的PC(预制钢筋混凝土)工法。
      始于1955年的以国有为主的技术开发到了1965年,有了民间开发商的介入。
      1970年,通过建造技术的全国竞赛,一种用在中高层集合住宅被称为HPC的工法得到采用,特点是把H型钢与PC板相结合的建筑手法。其后经过石油危机、低经济增长期,住宅产业开始由量向质的转换。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集合住宅的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中具代表意义的有KEP(K o d a n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P r o j e c t)的开发。为了使发达的住宅部品市场更有效地提高住宅生产能力,从1973年到1981年间进行了这一实验,其目的是住宅生产的合理化。虽然此后由于建设量的减少被NPS、CHS等新的住宅供给体系所代替,但是其成果至今还在广泛地被利用。
      N PS (N ew Planning System)是一种利用PC工法可对应规模、形态不同的住户设计多样化的住宅构成体系。
      C H S(C e n t u r y H o u s i n g S y s t e m )的研究始于1980年,其目的是开发一种高度耐久性的构造体系,可对应居住情况的变化,并且具备维持管理体系的综合性的住宅供给体系。它的基本要素是:1.可以对应家庭构成、年龄构成的变化,住户平面具有可变性。2.各种不同类型的住宅部品具备统一的尺寸模数。3.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住宅部品设定合适的耐用年限,并且确立各种不同类型的住宅部品间的相互接口。
      (资料来源:《日本集合住宅工业化的简述》,作者为傅志强,第一财经日报)

    (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石 摘自《新民周刊》)

    下载附件: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站内搜索: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