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关于以科技创新为支持,打造建筑强省的建议

作者: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3 10:05:58 [收藏]
吕志涛
    吕志涛

    江苏是国内建筑大省,建筑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重点投入,建筑产业面临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我省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抓住这次机遇推进建筑业的科技创新,提升全省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实现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跨越。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江苏是我国的建筑大省

    “十五”期间,我省抓住实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战略的机遇,按照全局性、示范性、前瞻性、基础性的要求,大力推进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确立了国内建筑大省的突出地位。主要反映在:

    1、总额大。“十五”期间,我省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806亿元,年均增长23%。预计“十一五”期间,我省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034亿元,年均增长11%。2005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636亿元,实现增加值(地区)1116亿元,占全省GDP的份额达到6.2%左右。我省建筑业以占全国10%左右的从业人员、完成全国13%的产值总量,强化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优势建筑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建筑业总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已达51家。

    2、对农民增收带动大。我省现有355万建筑从业人员,其中85%左右来自苏中和苏北乡村,农民从建筑业获取的收入约占全省农民纯收入的24%以上,是提高我省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

    3、分布广。江苏建筑企业遍及祖国各地,特别是广东的深圳、珠海、广州地区、上海、北京地区及大庆和新疆地区,而且以质量好、速度快著名。“十五”期间,我省共有485万人次出省施工,累计完成省外施工产值5554亿元。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我省累计共获得鲁班奖124项,国优工程奖18项,1800多个工程获得省“扬子杯”奖。

    4、建筑科技成果累累。“十五”期间,我省大力推广应用建设部颁发的十大新科技,建设科研项目投入达4536万元,取得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建筑行业获得建设部华夏科技进步奖6项,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并形成了一批具有我省产业特色的“四新”成果,如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墙板(ALC),预制预应力房屋(PPB)和混凝土外加剂等技术成果。

    二、建筑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我省仍处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期,建筑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是:

    1、建设过程中浪费能源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我省是建筑大省,但在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方面仍有待大幅度提高。如何将高新技术与传统建筑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建筑业由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不断增强活力和竞争力,使得我省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

    2、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桥梁、路面等城市重大建筑设施存在钢筋锈蚀、混凝土碳化等问题,导致其结构性能退化,或提前报废、或带来巨大的维修费用、或导致严重的工程事故。这也是世界性问题。如在美国每年因钢材腐蚀造成的工程结构损失高达700亿美元,近1/6的桥梁因钢筋锈蚀而严重损坏,我省基础设施存在同样问题。因此,提高我省城市基础设施耐久性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汶川地震的教训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城市安全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因为城市建筑结构和维持城市运行的基础设施等城市工程复杂多样、人口稠密、财富集中,而威胁着城市的地震、台风和暴雪等自然灾害和爆炸、桥撞、火灾等突发事件都会给城市带来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如何提高城市建筑和桥梁综合抵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及处理爆炸、桥撞等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是我省建筑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强化自主创新,打造区域性建筑科技品牌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中与建筑业紧密相关的有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等领域;《江苏省建设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城镇建设与资源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节地、节水、节能、治污、防灾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比较健全等主要目标,按此要求建议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重点支持,打造建筑强省和我省建筑科技品牌。

    1、继续推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降低建筑材料消耗。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有着跨度大、自重轻、节约建筑材料和能源、提高建筑与结构功能等突出的优点,适应了近代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预应力结构研究的单位之一,并取得了众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促进了该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大跨桥梁结构、大跨多层建筑、地下建筑、高耸结构、核电站压力容器等重点工程中,解决了全国许多重点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如北京西客站主站房工程采用45m跨预应力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后节省钢材用量20%,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我省建设事业过程中,预应力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南京奥体中心、南京长江二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等重大工程中,为我省的城市基础设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节省了大量的建设经费。现阶段我们应该联合我省优势建筑设计和施工企业,继续推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深入研究现代预应力结构的耐久性和抗灾害能力,提出预应力结构施工成套技术体系,普及预应力结构的施工技术,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降低建筑材料的消耗,突出我省建筑业的科技品牌。

    2、重树预制装配式结构雄风,推进建筑工业化。预制装配式结构具有显著的特点和优势:施工速度快,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降低建筑工人的劳动强度;预制装配后,减少现浇湿作业,改善施工现场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和施工扰民现象;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严格按标准验收,产品质量有保证。我省在全国较早开展预制装配式结构的研究,但是随着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对居住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滞后的建筑工业化水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要求。为了树立我省的建筑产业特色,顺应建筑工业化的要求,有必要重树我省预制装配式构件生产和结构施工的雄风,进行预制装配式结构的创新研究,重点研究预制装配式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构造设计,同时协调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与现有大中型建筑企业的利益关系,进一步以科技推动企业的结构调整,从而带动建筑产业链的优化重组。

    3、开发新型高性能建筑材料,促进工程结构创新发展。新型材料的涌现引起建筑材料功能复合化、建筑结构体系智能化,有力地促进建筑产业的创新发展。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的耐久性失效和抗爆性能不理想等结构安全问题,充分开发利用我省连云港地区国内首家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和东大―横店集团玄武岩纤维应用研发中心的优势条件,以提高我省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为目标,研究城市基础设施构件和结构的纤维复合材料高耐久性加固技术,研究城市建筑和桥梁关键承载力构件的纤维复合材加固及损伤修复技术,重点研究开发高耐久性纤维复合材料城市基础设施的制品、结构构件及其成套实用技术,编制相应的省级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同时联合我省的纤维生产优势企业,形成我国新型高性能纤维复合建筑材料的生产基地,促进我省建筑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4、加快发展节能建筑,推广建筑节能。我省建筑规模巨大,但大多数为高耗能建筑,同时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节能减排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作为用能大户和环境主要改变者之一的建筑,运用可持续性技术对其环境进行优化控制则是实现其节能减排的重要出路之一。在我省积极发展节能建筑,推广建筑节能,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步伐,研究运用纳米泡沫硅气凝胶技术等高度改性提升传统建筑材料热工、结构和安全性能,研究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高效节能墙体、屋顶建筑材料和环保型断热玻璃材料及产品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研究开发适合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空气源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等技术装备,加大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加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和节能建筑专项验收,全面推进我省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

    5、研究建筑和桥梁功能提升技术,促进我省经济发展。一方面,随着我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建筑和桥梁的负担越来越重,特别是长江和运河在江苏段是黄金水道,交通特别繁忙;另一方面,地震、风灾、爆炸、火灾等灾害不断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人口增长、社会财富密集、城市化进程加快,进一步增加了灾害的破坏程度。因此,有必要针对我省建筑和桥梁的特点,研究基于结构实际性态的建筑和桥梁的抗震抗风安全性评价及耐久性技术,研发建筑和桥梁的景观环境与功能改善的关键技术,研究黄金水道桥梁的船撞、爆炸等应急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延长城市建筑和桥梁使用寿命,保证结构安全,提升结构功能。

    四、成立江苏省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联合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以及我省的建筑设计单位和优势建筑企业,成立我省以东南大学为首的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入开展预应力技术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促进预应力工程的技术创新,提升我省整体的预应力设计与施工水平,形成我省建筑领域科技发展的特色技术。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成果转化的平台,继续鼓励和支持预应力技术的成套化、产业化,并为申报国家级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准备,同时进一步促进我省建筑行业中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具体做法为:

    1、进一步加强预应力技术的研究,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地位。预应力技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土木工程建筑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新技术手段。东南大学培养并形成了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首的预应力技术研发团队,保持着预应力技术国内的领导地位,先后参与编制了多项预应力技术规范和规程,同时为我国的建筑事业输送了大批高水平预应力专业人才,仅拥有教授和高级工程师职称的已有100多名,成为我省乃至全国建筑业的骨干力量。但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在于持续不断地投入预应力技术的创新研究,如预制拼装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预应力抗震构造等,广泛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逐步形成一批有特色的预应力技术成果,将预应力技术树立为我省建筑科技成果的一面旗帜。

    2、联合大型建筑企业,促进成果转化。组成国际化预应力企业,将预应力技术广泛应用于我省大型公用建筑、住宅建筑和桥梁结构。通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纽带作用,团结和协作我省一批大型建筑企业,引导他们从事预应力技术的应用研究,促进预应力项目的产业化生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发展并壮大成为大型化、专业化,组建国际化预应力技术企业集团,提升我省建筑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同时相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协调并鼓励预应力技术在大型公用建筑、住宅建筑和城市桥梁建设中的应用,同时建立和健全预应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保证我省基础建设的健康发展。

    3、进行预应力抗震可靠体系创新性研究,为地震中的建筑结构安全提供保障。汶川地震后结构的抗震性能受到人们特别的关注,如何有效地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震后的可修复性进一步成为众人关心的问题。合理地利用预应力技术,对建筑结构施加预应力,能够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可提高结构震后的可修复性。借助工程技术中心的平台,进一步提出新型可靠预应力抗震体系,促进预应力技术研究的深化,为我省建筑产业发展开拓的新思路、新方向。

    4、开展技术交流,提高技术水平。我作为江苏省科协领导下的江苏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和全国预应力混凝土分会的副理事长,以及东南大学作为江苏土木建筑学会预应力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将继续在江苏省科协领导下,进一步发挥学会作用,以工程技术中心为交流平台,开展全国性的预应力技术交流,促进我省预应力设计与施工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保持我省在全国预应力技术研究与应用中的领先地位,为我省以及全国建筑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