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住宅设计中应注意的卫生防疫问题

作者: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3 10:04:33 [收藏]


    不久前“非典”和“禽流感”的相继流行,特别是香港住宅小区淘大花园集体感染“SARS”的事件,使居住的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如何在住宅的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中,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上,提高住宅的卫生防疫性能,增强其对疾病的“免疫力”,已是建筑设计师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1、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卫生防疫问题
    某些疾病是与住区环境和住宅内部构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不良建筑综合症和建筑相关疾病等已经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住区规划应着眼于全局,一切从科学出发,在确保规划合理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住宅建筑与卫生防疫的相关关系,注重优化住区周边环境和卫生防疫条件,创建健康的人居环境。
    ⑴ 住区规划时首先要切实做好选址,基地和周围环境不应存在污染源,关注主导风向,住宅建设用地必须远离垃圾堆场、废气排放附近及城市污染源的下风口。
    ⑵ 从规划设计上注重保护好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原有的绿林、水体、山石等的保护利用,使人与自然更加密切亲和。
    ⑶ 住宅与住宅间的规划间距要保证楼层、居室有效的日照时间与通风效果。阳光普照和空气流通可以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佳的自然卫生防疫手段。
    ⑷ 注重绿地建设,优化树种的选择和水体的流动,防止花絮飞扬或污水滞留造成的病菌传播或繁殖。
    ⑸ 适当控制住区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过分追求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加大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从而形成人口过分密集、空间拥堵、环境恶化,容易造成疾病的感染和传播。
    ⑹ 合理规划住区水体环境,污水、废水和垃圾处理要达到无害化,甚至资源化。
    2、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卫生防疫问题
    住宅的单体设计也对居住的健康产生影响,主要应从优化平面设计、改善室内自然净化条件,提高卫生防疫性能等方面入手。
    2.1优化平面布局,提高卫生防疫性能功能的合理分区是保证居民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因而应在满足使用功能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优化平面布局,提升健康要素,增强其对疾病的自身“免疫力”。
    ⑴ 在塔式住宅设计中不宜采用内天井式平面。因面向内天井开窗的房间多为厨房和卫生间,是污染源的易发区,当天井内无法形成正压的情况下,污浊空气携带病菌悬浮在天井中,容易形成烟囱效应的“拔风”现象,造成气流污染和“串味”,倒灌室内,对住户室内卫生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
    ⑵ 塔式住宅平面设计应明确各户型的空气对流通道,单朝向户型的设计必须采取通风措施。
    ⑶ 塔式住宅凹口深度和宽度比应不大于2:1,最小开口宽度不应小于3米。凹口过深过窄,都不利通风效果。
    ⑷ 板式住宅不宜采用长内廊和外廊式平面。因长内廊通风效果差,外廊一般连通各户的厨房和次卧室、容易串烟串味,产生视觉干扰,同时也易传染病毒。
    ⑸ 板式住宅宜设计成南北通透型,即南客厅、北餐厅的布置方式。厨房宜设计在餐厅侧面,以免遮挡厅的通风采光。厨房靠北墙设置时,宜留出宽度不小于1.2米的采光口(或北向阳台),以满足餐厅的采光通风要求。
    2.2改善室内通风、采光环境,提高自然净化能力直接采光与自然通风,是改善和提高住宅自然净化能力、防控疾病传播的最佳手段。日照及其紫外线杀菌作用对提高住宅的卫生防疫效果是不可或缺的。而住宅室内通风换气是十分简便而且行之有效的净化方法。据统计,室内空气污染要比室外高2-5倍,严重的高达百倍以上,定时开窗通风可大幅度降低室内微生物密度,据医学上统计,开窗75分钟可减少室内96.4%-99.5%的细菌。
    ⑴ 卧室、起居室(厅)应有与室外空气直接流通的自然通风。严寒地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厅)应有与室外空气直接流通的自然通风。采用自然通风的房间,其通风开口面积应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⑵ 卧室、起居室(厅)吊顶后,其净高最好不应低于2.6米,以增强通风流量。厨房、卫生间的室内净高应不应低于2.4米。
    ⑶ 住宅电梯厅必须有直接对外的采光通风窗,禁止设计暗电梯厅,尤其是高层住宅。
    ⑷ 住宅外窗的开启扇面积不得小于整窗面积的25%,并加设纱窗,防止蚊虫的飞入。
    ⑸ 塔式住宅楼开向外墙深凹口的厨房间,通风采光窗宽度不得小于1.2米,以保证基本的采光通风要求。⑹ 南向封闭阳台悬挑长度不宜超过1.5米,以保证下层住户阳光直射室内的时间,达到日光紫外线消毒的目的。
    3、住宅设计中要考虑切断流行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住宅设计中,应从设计的源头,精心考虑,合理设计,避免通过公共空间、设施及污染的空气、水源及接触等途径而发生传染病交叉感染事件的发生。
    ⑴ 住宅不宜设置垃圾道。高层住宅宜在每层设封闭垃圾收集空间。集合式多层住宅应在楼外设置密闭式可移动分类存放垃圾箱,或设置垃圾生化处理设备。
    ⑵ 住宅建筑内不宜布置餐饮店,实在不可避免时,应将烟囱、通风道直接通出住宅顶层屋面,防止倒灌和有害气体侵入住房,影响健康和安全。同时,其出入口应与住宅严格分开布置。
    ⑶ 建筑防火单元、房间布局隔断与防疫分区应结合起来,公用部位设计为负压空间,尽可能分开使用楼电梯。
    ⑷ 各功能区域、各单元、各房间之间应防止横向和竖向的串气而引起交叉感染,如管道、线槽穿越隔墙处应密封处理,管道井宜每层隔断。
    ⑸ 住宅户内功能布置要强调洁污分离、干湿分离的设计原则,首先要保证交通流线的简捷和功能分布的合理,对不同的户型和楼型,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并进行优化调整。综合分析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防止公共空间的交叉感染问题。
    ⑹ 杜绝因供水水质污染而感染传播疾病。因水质受到污染而造成的疾病的交叉感染和传播事件,国内外均有过报导,因此,应对供水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均应重视,避免二次污染和回流污染,确保水质卫生安全。
    ⑺ 避免通过接触而交叉感染。公共交通走道照明控制开关应采用光控和声控方式,不应采用触摸控制方式,以减少住户触摸而交叉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4、住宅各专业设计紧密配合,防止因室内环境污染而造成疾病感染和传播
    室内空气受到污染,就有可能引起人体的各种疾病。因此,在设计阶段就应相互协调,通力合作,从各专业角度,认真考虑卫生防疫的需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控室内环境污染,避免疾病的感染和传播。
    4.1建筑、室内装修专业
    ⑴ 卫生间不应直接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厅)和厨房的上层。
    ⑵ 无外窗的卫生间,应设置有防回流构造的排气通风道,并预留安装排气机械的位置和条件。
    ⑶ 室内氡气有80%-90%来自地基土壤,因此降低室内氡浓度的有效办法是经常开窗通风和建造防氡地基,密封室内的细小裂缝,堵住地下氡气进入室内的通道。
    ⑷ 对装修设计和材料、部品选择进行严格的把关,使室内装修十分重视环保和防污染问题,选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环境、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环保型材料和部品,使用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先进技术及设备,防止成品家具对室内造成的污染。
    4.2.设备专业
    ⑴ 地漏水封存水弯应经常有水补充,防止干涸。如可采用无水封地漏加P型存水弯,并由洗脸盆的排水给P型存水弯补水,或采用多通道地漏等。厨房不宜设计地漏,以利于减少虫害的滋生和废气的污染。
    ⑵ 住宅室内不得以设置吸气阀替代通气管,而应设置伸顶通气管,因吸气阀只能靠吸入空气,防止负压破坏水封,且其阀瓣一旦老化,将造成室内污染的严重后果。
    ⑶ 通气管应直达屋顶,不得与风道和烟道连接,且其管口应避开门窗,也不宜设在建筑物挑出部分的下面,以防止臭气污染室内环境。
    ⑷ 排水管道渗漏、凝结水对物品等的污染和损害应得到充分重视,要从选材及安装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排水管道的渗漏、结露而污染室内环境,传播病菌。
    ⑸ 建筑设备管线应相对集中设计。高层和多层住宅必须设置垂直管道井。排污立管宜单独设置。住宅的污水排水横管宜设于本层套内。
    ⑹ 空调系统的过滤器以及风道、风口会成为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污染源。同时家用空调系统的过滤网、风管、吹风机也是病菌和病毒生存繁殖的栖息地。应注意消毒灭菌和室内的通风换气。
    ⑺ 在厨房灶具或吸烟处要设局部排气设备,厨房排油烟机的排气管通过外墙直接排至室外时,应在室外排气口设置避风和防止污染环境的构件。
    ⑻ 在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期间,应有室内新鲜空气交换和补充设备。特别是采用中央空调系统的住宅,要有防止诸如军团菌等细菌感染的措施。
    5、小结
    总之,流行性病在住区中的传染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染,从统计学上讲,居住密度大,势必造成交叉感染的概率和疫病发病的风险大。但如果我们通过规划、建筑和设备等专业的精心设计,从设计源头来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提高住区室内、外的环境质量,则发生流行性传染病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此外,随着住宅科技的发展,我们应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创新设计,提高住宅的卫生防疫性能。如为解决住宅楼通风不足的问题,在我国住宅中可以考虑引进国外流行的“家用新风系统”,将经过除尘过滤与湿度处理的新风主动补充到室内;在住宅屋顶通风道顶端安放蘑菇风机,主动排放卫生间的污气;在施工中有针对性地采用抗菌制品和建筑材料,如对卫生洁具及电梯控制面板等公用设施采取具有持久抗菌的功能处理;此外还有采用变频调压供水和管道分质供水技术可有效地提高供水水质,最大限度地减少供水的二次污染问题,避免水致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