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深圳又一地标

作者: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3 10:02:46 [收藏]

    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在深圳举行。作为大运会比赛场馆之一的深圳湾体育中心,今天将拉开建设帷幕。两年后,形如“春茧”的深圳湾体育中心将“结茧”,届时,美丽如画的深圳湾15公里海滨休闲带上将缀上一颗璀璨明珠,成为深圳市又一新的标志性建筑,她在给大运会提供坚实、有利的保障之后,也将为深圳市民提供又一个舒适、优越的运动、休闲场所。
    建成大型综合性体育建筑群
    深圳湾体育中心是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要分会场,占地面积30.74公顷,坐落在深圳湾15公里海滨休闲带中段、南山后海中心区东北角,毗邻深圳湾和香港,主要建设内容有“一场两馆”,即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及运动员接待服务中心、体育主题公园及商业运营设施等,总建筑面积达25.6万平方米,届时将承担足球预赛、乒乓球决赛、游泳等比赛和训练功能。目前深圳湾体育中心已完成了方案的国际征集、地质勘探、用地合同签订、土方外运、施工图扩初设计、前期项目有关报建和审批等工作,整个工程将在2010年底竣工。
    深圳湾体育中心通过白色的巨型网架结构将体育、商业等建筑空间进行整合,外形酷似“春茧”,形成了形体完整的建筑综合体,有利于赛前赛后综合利用。在完成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规定的比赛任务以后,该中心将成为南山区全民健身的核心场所,成为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赛场,深、港、澳博览会展的靓丽平台,逐步发展为辐射珠三角的知名演艺中心,全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和旅游观光点,成为南山吸引国际友人健身、娱乐、投资的主要窗口,成为拉动南山经济发展、文化创新、商业繁荣的有力引擎。
    据了解,由于深圳湾体育中心既要承担大运会比赛任务,也要兼顾赛后的运营,因此南山区相关部门要求其建设既要体现其区位优势,即位于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和金融商务区内,又要坚持差异化策略,即在满足赛事和社区体育公园的条件下,突破单纯的场馆建设思路,以“经济+体育、体育+人文+环境”等创新的理念,将其建设成一个集竞技比赛、全民健身、旅游休闲、商贸博览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体育建筑群。
    五大特色打造城市精品
    深圳湾体育中心将是深圳未来的重点城市景观和公共活动空间,深圳致力将其打造成标志性建筑、城市精品,“春茧”设计方案突出五大特色:
    特色一,体育建筑的创新。“春茧”创造了高效的体育文化设施,在黄金地段建造高集聚性体育设施,营造一个城市价值高密度化、具有都市度假性质、市民体育休闲的环境,与周边的城市酒店、商业文化中心共同形成休闲度假地;“一场两馆”一体化设计,并同时与商业设施、运动员接待中心复合,相对于独立设置的单体建筑,更能有效、灵活的互相利用各种配套设施;有氧健身运动中心、健身俱乐部等体育综合体设施面向市民,市民可以根据医学数据的分析与专业指导,综合自身年龄、体力等素质选择不同的项目,轻松体验健康运动。
    特色二,优美的建筑造型与活性化空间。大屋面联系“一场两馆”,通过视觉上一体感的空间构成,形成标志性的城市景观;中心的“绿树广场”将向市民开放,可举办各种活动;体育用品专卖店、体育文化展示及其他服务设施,将成为具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特色三,人性化的设计。考虑到使用者及步行者的安全,“春茧”以“人车分流理念”为基础进行了剖面设计,将位于标高6米处的二层平台设定为主要通道,作为通往会场的步行者专用空间,既确保行人安全,又能在避难疏导上有效的发挥作用。其次,在一层设置了体育馆内部人员车道、后勤车道和贵宾专用车道,作为专用的车行空间进行规划。再次,将南北走向的次干道设置在地下一层,最终将行人与车辆分离开。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体育中心临海丰富的自然环境与西部商业文化中心,通过大屋面下的空间联系在一起,并可以步行穿越其中。同时,体育中心通过人行天桥,与西侧、南侧的F1商务中心区及北侧的高新技术区形成紧密的联系。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中心用地四面均可以通过舒展的缓坡轻松进入。各设施之间紧凑、一体化设计,尽可能缩短行走距离,配套设施布局简洁,内部流线简明清晰,标识设计醒目易懂的。观众坐席、设施用房、卫生间、停车场均设置无障碍设施,为市民提供可轻松进出的、开放性的空间。
    特色四,结构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春茧”的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屋架被设计成具有装饰性的外形,既是结构构件,又具有装饰功能,表里如一。“绿树广场”位于设施中心,是设施整体的主要入口空间,集公共性、聚会性于一体,是具有较高利用率的广场空间。“绿树广场”使人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充满光与影的“红树林”。在“绿树广场”周边配置有体育用品专卖店及体育文化产业设施。
    特色五,节能、节地、节材。“一场两馆”一体化紧凑设计,有效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保留住利于今后发展的最大室外用地;各种设施紧凑集约设置,避免功能的重复,节省空间,节约建筑材料,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除常规的节能措施外,因地制宜,在建筑中尽量采用中水、太阳能等其他各种节能系统;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节能措施,利用大屋面收集雨水循环使用,能够降低运行成本。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