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中国钢铁产业转型之路

作者: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3 10:01:56 [收藏]

      2008年2月18日,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宣布今年的铁矿石协议价格比上年上涨65%。中国今年进口铁矿石总数将超4亿吨,如按此计算,中国钢铁企业在2008财年的成本将上升100多亿美元。作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商,我们为何屡屡缺失定价的话语权?


      2008年1月下旬,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的国际钢铁协会(IISI)最新公布:2007年中国以4.89亿吨再次成为全球第一大粗钢产量生产国。中国粗钢产量不仅全球第一,且产量超过第二到第八的总和,占全球总产量的36.4%,2006年这一比例为33.8%,2005年为31%,2004年为26.2%,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中国的钢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十余年。改革开放的这30年间,中国的钢铁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不但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原材料支持,也为世界钢铁市场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可是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的钢铁工业也受到了日益增大的压力:如何应对一面普通钢产量过剩,另一面每年还需从国外进口近2000万吨高附加值钢材的尴尬?如何应对作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商但却屡屡缺失定价话语权的困局?如何应对国内水、煤资源日益紧缺的现实?如何应对环境容量已近饱和这个“紧箍咒”?显然,这一系列问号已不止涉及该行业的某一个方面。


      吹响集结号


      中国的钢产量高达4亿余吨,钢铁企业却多达千家,仅一个唐山市就有56家钢铁企业,数量超过整个欧洲的钢铁企业总和!分散经营造成的产业集中度低一直是中国钢铁产业的顽疾之一。


      2006年中国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所产钢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4.8%,比2000年降低了10.6个百分点;钢铁业龙头宝钢2005年产量为2273万吨左右,仅仅占全国总量的7.8%。而就在中国的钢铁产业集中度步步走低的同时,国际钢铁巨头们却奔忙在强强整合的大浪潮中:全球第一大钢铁企业米塔尔与全球第二大钢铁企业阿赛洛于2006年合并,成为横跨欧洲、亚洲、北美、南美、非洲五大洲,钢产能约1.2亿吨,约占全球市场10%的超级巨无霸;印度塔塔集团和巴西国家黑色冶金公司展开对欧洲第二大钢铁公司英荷克鲁斯的竞购争夺战;日本、巴西加紧了本国钢铁产业整合的步伐,如日本新日铁加快了与住友金属的防御性联合重组。


      集中程度低不仅降低了中国的钢铁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规模经济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竞争力,而且在资源进口方面很难一致对外,丧失了定价话语权,严重损害了本国产业界的利益。


      以进口铁矿石为例,2004-2006年,中国进口铁矿石占世界铁矿石出口的比重从1/10提高到了1/3,全球新增铁矿石出口量中的60%以上被中国吸纳了。中国钢铁生产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25%提高到目前的55%左右。在此同时,世界三大铁矿石企业已垄断了世界70%左右的铁矿石交易资源。2005年中国钢铁企业与国际铁矿石巨头淡水河谷(CVRD)、必和必拓(BHP)谈判告败,在没有任何招架之力下接受了对方提价71.5%要求,中国钢铁企业为此支付了高达57亿美元的额外账单。另据业内人士透露,力拓2008年1月向中国市场销售100万吨现货铁矿石,价格达185~190美元/吨,比长期合同价格高120%。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谷也要求对中国出口的铁矿石涨价70%。国际铁矿石供应商产能的高集中度和中国国内钢铁产能的高分散性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方却在定价话语权上苍白无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在《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伴随着鞍钢和本钢、首钢和唐钢等联合重组的迅速展开,可以说中国钢铁产业的集结号已经吹响。


      力争“好”字当先


      除了急需调整产业集中度,中国钢铁产业结构优化也已显得刻不容缓。前不久,杭州一家较有名气的酒店搞外部墙面装修,取材用的是从西班牙进口的3毫米钢板材共计7万多立方米,花费人民币达1亿元……


      中国从2003年至2007年短短5年间新增钢铁产能近2.5亿余吨,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出口国之一。但同时,中国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优质钢材,平均每吨进口价在1100美元以上,而中国钢材的平均出口价格却只有680美元。进一步来看,中国出口最多的是铁、铁合金和非合金钢的初级产品,产品的加工程度较低;进口最多的是加工程度深、技术含量高的板材。相比之下,产品结构不合理、消耗大、档次低、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很明显,中国钢铁业面临着紧迫的结构调整压力。


      针对全行业能耗高、污染严重、工艺装备差的落后产能占总产能的30%左右这种现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金属学会荣誉理事长殷瑞钰指出,未来的10至15年内中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应当集中资金投资薄板类产品,特别是包括汽车板和冷轧硅钢片等在内的薄板高端产品。国家颁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也明确指出,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将向控制总量增长,推动技术升级和产业布局、产品结构调整转变,新增生产能力将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原则上不再大幅度扩大钢铁生产能力。


      目前,中国列入淘汰落后范围的高炉的生产能力达9980万吨,这部分低效生产能力的逐步淘汰,将为中国钢铁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保障。


      节能减排对钢铁产业是责任不是瓶颈


      中国的钢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十余年,针对这样一个世界“第一”,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熊必琳算了一笔账:2006年中国钢铁行业的增加值占GDP的3.14%,而年耗能3亿多吨标准煤,占全国能耗的15%左右;耗新水近40亿吨,占工业耗新水总量的14%;钢铁工业粉尘年排放量多达120万吨,占工业排放量的14%;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为142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6%。


      钢铁工业是能源消耗大户,中国治理污染仍然采用的是总量控制手段,环境容量对钢铁产业发展的压力巨大。但也正是因为能源的巨大消耗量,使得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对中国的意义非凡:一年可节能5000多万吨标准煤,节水1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多万吨。


      国资委于2008年元月正式下发了名为《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的文件,首次明确指出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还要承担社会需要的其他责任。节能减排,对于中国的钢铁企业来说已不只是任务,它还是份责任。


      据统计显示,2007年前5个月中国的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626.86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4.4%,吨钢可比能耗605.76千克标煤/吨,下降5%,吨钢耗新水5.5吨/吨,下降19.2%。外排废水总量下降9.42%,烟尘下降6.5%,工业粉尘下降2.9%。这不能不说是个可喜的变化。


      日本钢铁成功转身


      日本作为一个能源匮乏但钢产量曾长期居于世界首位的亚洲钢铁强国,不乏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钢铁企业吨钢能耗是日本的1.5倍。日本的产业调整政策和节能环保政策在其中起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上世纪60年代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庞大的需求和政府的扶持拉动了钢铁工业急剧发展。但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不仅带动了各种资源价格的上涨,而且一度使世界经济发展停滞,从而导致对钢铁需求的萎缩,钢铁产业成为国家政策调整的对象。进入80年代后,日元的快速升值无疑是对日本钢铁企业出口业务的雪上加霜。在这种前后夹击的境况下,日本的钢铁企业采取了积极的自救措施。以新日铁为例,在1979年至1993年间,通过四次关停并转等措施淘汰落后产能,采取集约化生产节能,使得自身的吨钢能耗下降了近20%。


      步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使国内的钢铁需求大幅下降。日本企业一面合理地发展高端的产品出口,一面发挥“企业间协调联合体”的作用,在钢铁工业内部形成了对来自外部和内部各种不利因素的处理机制,积极配合政府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保证了日本“钢铁强国”的地位。


      总的来说,日本的钢铁产业在成长过程中很好地适应了由政策扶持对象到政策调整对象的转变;成功地忍受住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淘汰了落后产能并发展高端产品;有效的改善了能源结构,提高了能源转化率,实现了节能目标;积极并合理地依靠行业间协调联合体,更好的统筹了行业的整体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为中国从“钢铁大国”走向“钢铁强国”提供借鉴。(中国报道)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