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首钢搬迁面临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挑战

作者: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3 10:01:22 [收藏]

    对首钢搬迁,首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指出,一方面首钢迎来了从来没有的新机遇、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另一方面,搬迁调整使首钢面临从来没有过的压力和挑战。

    综合媒体9月1日报道,一项世界顶尖的炼铁、炼钢界面技术俗称“一包到底”的铁水运输方式,已经确定在首钢位于河北省唐山地区曹妃甸的钢铁新基地中应用。仅此一项,就可使其年降低成本2.7亿元。同时,首钢方面透露,目前,首钢集团除了面临国内钢铁行业激烈竞争,还需要应对首钢搬迁所带来的一系列内部压力,创新已经成为首钢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

    年初,国务院批复了首钢搬迁、调整方案。当年10月22日,作为承载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的新载体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在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曹妃甸港宣告成立,这标志着首钢搬迁、曹妃甸钢铁项目建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根据规划,首钢曹妃甸钢铁厂(一期)生产规模将达到年产铁989万吨、钢970万吨、钢材905万吨。静态投资668.06亿元,年销售收入443.3亿元,税后利润为80.79亿元。新厂建成后,将会生产中国目前急需的造船板、桥梁板、锅炉板、汽车板、硅钢板等长期依赖进口的高附加值产品。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批复,首钢将分阶段压缩北京地区钢铁生产能力,到2007年年底完成压缩4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在北京石景山地区阶段性保留400万吨钢铁的生产能力。其间,为保证生产正常运行,暂保留2台烧结机、3座焦炉;确保2010年年底北京石景山区冶炼、热轧能力全部停产,只保留首钢总部和研发体系以及不造成环境污染的销售、物流、三产等业务;争取2008年首钢北京石景山区涉钢系统完成搬迁,实现冶炼能力停产。而北京市的要求是:力争2008年就完成搬迁,如果没有完成搬迁,2007年削减首钢的产量,2008年举办奥运会时全面停工。

    朱继民说,首钢要将一个800万吨级的钢铁企业搬迁调整,不仅规模大,而且情况复杂,多条战线同时推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没有先例。既要面对当前市场激烈竞争,搞好生产经营,又要压缩北京地区钢产量、妥善安置富余人员,还要进行“一业四地”新钢厂建设,是一项涉及国家、地方、企业和职工利益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使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面对搬迁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首钢人不等不靠,而是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这个核心竞争力,努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步伐,在逐步压缩北京地区钢铁产能的同时确保企业平稳高效运营。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2005年,首钢科技项目投入1.47亿元,全年安排科技项目210项,完成科技成果验收鉴定38项,有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7项次获得市级以上奖励;首钢技术中心在中国332家企业技术中心评比中列第3位,冶金行业列第2位,研发实力进一步提升。

    二是一批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5%。“结晶器液面自动控制系统”获得成功应用;二炼钢厂建设了CAS-OB精炼站,开辟了CAS-OB工艺路线,打通了制约品种增量的瓶颈;首钢水厂选矿厂尾矿复合精选新工艺,年创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元;首秦1号高炉采用长袋低压脉冲布袋除尘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的煤气全干法除尘。科技创新成果同时促进技术经济指标取得好成绩。首钢整体入炉焦比进入行业前6名,综合成材率进入行业前3名。

    三是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成本,短平快项目取得新成绩。矿产资源数据库及烧结优化配矿模型项目,实现100%进口矿粉烧结,降低成本9600万元;利用自主研发的控冷设备,在二、三级钢筋和82B生产中降低贵重合金加入量,降低生产成本4962万元;通过实施各种降成本措施,全年降低生产成本2.22亿元。在科技创新工作中,首钢注重提高产品实物质量,强化过程精细管理,2005年又有3个产品获得冶金产品金杯奖,使首钢冶金产品金杯奖累计达到15个。

    据相关资料显示,2005年,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内钢价下跌,首钢集团仍实现利润11.5578亿元。

    在首钢,切实感受到,创新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迫切需要。2006年以来,首钢迅速形成了全员、全企业、全方位学习创新的生动局面,使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向纵深发展。

    首钢炼铁厂在全厂5座高炉中1座停产3座进入炉役末期的不利条件下,实现了各子系统目标一致,步调一致,高效运转,主要指标实现持续超越。2006年1至6月高炉利用系数达到2.403,入炉焦比完成340.1千克/吨,喷吹煤比完成137.9千克/吨,热风温度达到1142摄氏度,创出历史最好水平。其中仅提高风温一项就减少焦炭消耗82882吨,节约费用2570万元。

    首钢迁钢公司继2005年生产经营取得国内新钢铁企业投产1年少有的好成绩后,2006年各项指标又取得历史性突破。上半年炼铁入炉焦比累计完成326.88千克/吨,列全国同类高炉第三;转炉钢铁料消耗累计完成1082.83千克/吨,列全国同类转炉第二。

    首钢东星公司瞄准世界一流,走自主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该公司车用空调全系统的技术始终保持世界第一的水平,已经配套于宝马、奥迪、奔驰等国际汽车公司。目前,该公司生产的高性能钕铁硼磁性材料的产品档次已发展到以N48H、N50、N52为代表的顶级高牌号产品,用户群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主。

    首钢矿业公司把打造数字化矿山作为创新工程的重要内容,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深化管理变革。通过实施ERP工程,实现了生产日报数据自动生成等多种功能。数字化管理大大优化了经营效率和质量。如利用Surpac矿山工程软件,10分钟就可完成储量3亿吨大型矿床的境界优化,相当于以前3个人两个月的工作量。

    有关材料显示,2006年首钢生产经营运营质量不断优化,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创出新水平。上半年炼铁系统有两座高炉入炉焦比低于300千克/吨,进入行业领先行列;转炉系统实现负能炼钢;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已占总产量的68.34%,比2005年同期提高了4.9个百分点。集团销售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7.1%;实现利润11.1亿元,全面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钢铁产品出口创历史最好水平,分别为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全年出口量的340.84%、142%和63.12%,创汇3.3亿多美元,成为北京市惟一一家全国出口200强企业。这些,都为搬迁调整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客观条件。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