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记:带领志愿者奉献灾区的建筑师余静赣

作者: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2 21:00:47 [收藏]
编者按:
    编者按:
    他们在一线继续努力地工作,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忘记?感谢你们,向你们致意最崇高的敬礼!


      2008年12月底,余静赣在汶川县领导的邀请下,率领40多名志愿者,进驻5·12大地震的震中汶川,帮这里的灾民重建家园,其实,汶川并不是他支援灾区的第一站,早在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他就组织了第一批志愿者抵达绵竹。余工及其志愿者队伍的口号非常响亮:为灾区建震不倒的房子!

      脸谱人物

      余静赣,大家都叫他余工,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哲学博士。广东星艺装饰集团创始人,曾任广州艺邦投资股份有限集团公司董事长,上海余工装饰总设计师。2003年退休后,活跃于画坛、讲学和家乡江西的公益事业之中,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建筑学院等十几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5·12大地震后,他积极投身抗震救灾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组织大批志愿者进入灾区,包括我市目前对口援建的雁门乡,帮助灾民设计、修建震不倒的房子。目前,个人已在灾区投入六七百万元,并计划服务灾区3年。

      一辈子的眼泪流干了

      大地震当日,他正带着一帮学生在青城山写生。当时还在午休的他,被一阵尖叫惊醒,地动山摇中他赶紧抓起手机,把“大地震,我安全”的信息,发送给了亲友,包括他的妻子和公司的高层。

      “很快所有的通讯中断,我的反应快,信息发送成功,及时让亲人们了解到我的情况。这么大的地震,如果我不把这条信息传出去,他们一定非常担心。”余工的迅速反应,一方面避免了家人着急,另一方面也让自己没有了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救灾当中。

      强烈的震动有十几秒,之后就静下来,虽然到处都是惊慌失措的人,但余工发现建筑物倒塌的不多,初步判断青城山不是震中。下午4时,他从广播中获悉,此次大地震震中在汶川,整个阿坝州及附近的都江堰等地区,受灾都比较严重。得知这一消息后,余工当晚赶往都江堰,加入到该市聚缘中学等处的救灾行动。

      “说是救灾,其实我们做的都是辅助工作,运送伤员,清洁废墟中挖出来的小孩的尸体,安慰失去孩子的父母,帮他们一起烧香等。”余工生于1960年,已经年近50岁,救援现场他也曾试着去到废墟中找人,但被专业人员制止了,一方面是为他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废墟中的生命被二次致伤。

      “我在那里一直忙到5月17日,这辈子的眼泪那几天都流干了。我后来从不向任何人讲述当时的详细情形,无法讲,一开口,鼻子就酸。”余工说这话的时候很动情。

      5月18日离开是有原因的。“灾后救援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房子是谁建的’,说这话的都是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当时悲痛万分,怪罪于房子不够结实!我是建筑学专业出身,建这些房子的人,都是我的同行。面对灾民们的埋怨,我也有些无地自容。”

      连续沉浸在悲伤中的余工,慢慢静下心来思考,“我意识到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拯救房子!我要给灾区人民建震不倒的房子!”

      首批志愿者阵容豪华

      5月18日夜里,余工赶回广州。从成都双流机场出发,这一路非常复杂。由于地震,四川及附近省市的机场,全部人满为患,“我当时是有飞机就上,先是飞到贵阳,又飞到重庆,最后由重庆飞回了广州。“回到广州后,我连夜召集广州艺邦高层开会,并宣布了自己要组织志愿者进入四川灾区,帮助灾民重建房子的想法,大家一致响应,并做了粗略部署。”第二天,余工又辗转回到都江堰。

      余工是国内民营装修公司第一人,在建筑界名声响亮。很多朋友闻讯都加入到他的志愿者队伍里来,有清华大学的教授,有业界知名的设计师、建筑师,还有他在日本的业内友人。“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他们的设计师有丰富的房屋抗震经验,对我们灾区的重建很有帮助。”这支16人组成的阵容豪华的志愿者服务队,于6月9日到达绵竹。

      “之所以选择绵竹,是因为我有一个分公司在这里,而且我捐建的第一个板房学校,也在这里。”余工除了组织志愿者帮助灾民建房子,自己还先后投入六七百万元,已建成或计划建设2个板房学校、2个永久性学校和2个启蒙学校,其中1个启蒙学校就设在汶川。

      在绵竹,他们先开展了实地调研,6月25号就拿出了绵竹市全部的40多所中小学重建的方案。“我们的志愿者非常辛苦。他们中的很多在业界都是腕级的人物,平时都生活富裕,现在全挤在一个十来平方米的帐篷里,晚上只能互相靠着坐着睡。我们16个人,年龄加起来都快800岁了,有些人身体也不好,平均每天休息三四个小时,能扛过来真不容易。”

      日本专家在重建规划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他建议建筑物最好采用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建筑地点最好在两条河的中间,水波可以消减震动等,在正式设计建设中,当地都尽量采用了。余工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地震带房屋建筑的设计要领。

      在绵竹,余工带领的志愿者团队很受欢迎,老百姓们几乎是排着队来预订他们的设计。“政府也有设计队伍,但是人力有限,不可能每家每户单独设计,都是采用统一的模式,整条村设计的房屋都是一样的,部分老百姓想让自己家的房屋更有特点一些。”余工说。

      2008年5月12号之后,余工基本全在绵竹的帐篷和板房度过。由于志愿者的服务出色,12月底,受汶川县领导的邀请,他又带着40多名志愿者,来到汶川设点,服务居民。其他灾区,也先后向他们发出邀请。

      志愿者队伍组建处于探索阶段

      第一批专家型志愿者在绵竹服务了数月,制定出震区房屋设计的指导意见后,基本都回到自己原来的岗位了,余工后来组建的志愿者,以刚毕业的建筑学方面的大学生为主,通过为期15天的“地震灾区民房建筑设计培训班”培训后,被分配到绵竹、都江堰、北川、汶川等地区的各个乡镇,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他们的点。

      到目前为止,他们共培训了8期志愿者,每期40至60人,加起来已有400人左右。“志愿者跟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协议关系,来去自由。来了,我们就给他提供培训,帮他接洽乡镇,乡镇会适当给予伙食和住宿补助。走了,跟我们在每个县设立的管理处打个招呼就行了。”

      来自安徽的志愿者班善是去年毕业的大学生,曾经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班善7岁时玩火烧了自家的房子,靠好心人资助长大成材,对社会有一份感恩的心。在从网上知道余工的这个志愿者服务计划后,班善第一时间报名,被分配到了汶川雁门。“我已经做了5个月,居民们很喜欢我给他们做的设计。这里生活是很清苦,但是我不怕苦。”但班善无意中提起的一起车祸,也让记者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当时班善和其他志愿者去海拔2000多米的月里村给村民做设计,由于山路太窄,他们乘坐的小巴在半山腰翻车了。好在旁边有块小梯田,车子才没有跌入悬崖。这些刚毕业的孩子们,对于记者提出的购买保险、父母担心等问题,则显得无所谓。

      “我们目前还有200多名志愿者活跃在各个设计点,大家是因为共同的服务灾区的理想,才聚到一起。我帮他们搭建这个平台,形成了一种合作关系,也可以说是指导关系,但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更不是雇佣关系,所以我没有给他们发工资,不过做满3个月的,我们会适当给他们些生活补助。”余工说,“目前我在灾区已投入了六七百万元,都是我个人出资的。”

      要为灾区奉献3年

      “在组织志愿者服务的早期,我的目标有三个:一是帮助最边缘、最穷苦、政府可能无力顾及的村民们建设震不倒的房屋;二是办一份专门针对抗震救灾的报纸或杂志,让更多的人了解灾区、关心灾区;三是形成一个组织结构完善的建筑设计救援队伍,以后哪里有建筑灾害,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余工讲述当时的设想:“不过,来这里后,发现建筑设计的任务已经很重了,实在没有精力再办报纸。”

      “我去年震后大部分时间都在绵竹,今年少了很多,因为我的学生们也同样需要我。”余工说,“不过,灾区重建的这3年时间,我都不会远离这里。”

      目前,灾区房屋重建工作有序进行,就雁门乡来说,按照江门援建工作组的进度,年底前的大部分援建工作都可以结束。“在各项基础设施完工后,还要搞一些园林、绿化等配套设施,这就是我们志愿者第二阶段的工作任务了;另外,我估计部分酒店、旅馆要应对震后客流量的增加,会有增建或改建的计划,这是我们第三阶段的工作任务。”余工分析,“所以,这些工作都做完,最少得用3年时间。”

      那么志愿者们能不能继续3年的义务设计工作呢?来自南昌大学的徐成说:“3年,我还没想过,不过目前我在这里服务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羌族建筑文化元素,这对我今后的设计生涯都有帮助。我也相信,如果我坚持3年的话,余工对我们应该是有安排的。”

      “做3年的志愿者对于很多人来说,的确是一种考验,但是经受住这个考验的人,一定是有建筑理想的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余工说,“我在灾区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起一支经受得住考验的建筑设计救援队。3年后留下的人,就是这支救援队的主力。我会帮他们搭建平台,建立品牌,帮他们打造一番事业,这也是我的理想。”  文/本报记者 郑洋洋 图/本报记者 周华东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