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城市设计师的挑战:地震灾区农村建筑的重建(组图)

作者: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2 21:00:36 [收藏]
灾后农村房屋重建的一个重要改变就是,以前农房的修建缺乏科学的设计和指导,而地震之后,建筑师们把眼光投入到这一巨大但被忽视的区域,科学设计被全面地大规模地引入。一年时间内,灾区农村建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汶川地震中,农村房屋的受灾面最广、受灾程度。
    灾后农村房屋重建的一个重要改变就是,以前农房的修建缺乏科学的设计和指导,而地震之后,建筑师们把眼光投入到这一巨大但被忽视的区域,科学设计被全面地大规模地引入。一年时间内,灾区农村建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汶川地震中,农村房屋的受灾面最广、受灾程度最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农村老百姓的自建住宅一般不经过具有设计资质的设计院设计,也没有强制执行设计规程或标准的规定,往往按照传统的方法由农村工匠建造。村民认为:我自己的材料自己的地,想盖什么样就盖什么样。因为缺少科学的指导,农村建房存在重外观,轻结构,轻抗震的思想。

      灾后农村房屋重建的一个重要改变就是,以前农房的修建缺乏科学的设计和指导,而地震之后,建筑师们把眼光投入到这一巨大但被忽视的区域,科学设计被全面地大规模地引入。一年时间内,灾区农村建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进驻灾区的建筑师中,来自台湾的谢英俊的“乡村建筑工作室”尤引人关注。1999年台湾 “9·21”地震后,谢英俊就开始涉足灾后重建的领域。他一直强调“常民建筑”(给普通人住的建筑)理念,并尽量就地取材,用当地有的木材、泥土、秸秆等,降低原材料的成本。

      汶川地震后,谢英俊积极联系各重建官方、民间组织,以及海内外赞助企业,迅速建立重建工作小组,进驻震区,实地展开调查设计和大面积重建工作。

      如何建立一套具备开放性的建构体系,能兼顾抗震、节能减排、小区参与经济、快速重建等等的可持续建筑,是他们面临的挑战。


    绵竹农村示范屋,2008年7月,台湾建筑师谢英俊进入四川灾区,设计修建的轻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的永久住宅样板房。

    杨柳村位于茂县太平乡,是茂县最北的一个羌族乡,而杨柳村是几个为数不多还保留有羌语的村庄。2008年10月,谢英俊建筑团队来到了这里时,全村近50户已经开始依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重建,各家建各家的房子。而他们参照的效果图就是用照片“拼”的几张打印纸,房屋的抗震性得不到保证。他们对房子的要求是:用石头建有羌族特色的房子,家畜集中于村外饲养。

    谢英俊提出“协力造屋”的观念:设计者提供的协助是部分的,除了设计外,将建筑去工具化、去专业化,让建筑回到使用者手里,靠他们自己建起房子,让他们为自己的家园付出劳动力。杨柳村村民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的重建方式正与谢英俊的营建体系不谋而合。他提出了自己的轻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体系。

    轻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是国际上主流的独幢住宅结构,普遍认为抗震性能好,但通常非常昂贵。谢英俊将这个结构简化,降低成本且易于装配。

    建造过程中,乡村建筑工作室强调尽量用本地化、可回收利用或天然降解的天然材料,而少用砖、水泥等制造过程高耗能高污染并且无法回收降解的建材。杨柳村村屋外墙用传统板岩砌筑,材质相当便宜,和村子原有屋舍也很像

    很多村民将原先设计的阳台“扩大”,DIY已经无处不在了。

    杨柳村经过重新规划,孤立的房子改成四联户、二联户,留下来更多的道路和活动空间。这样,中间的场子可以办仪式,搞活动,还可以修个羌族特色的寨门.

    在台湾“9.21”地震后,谢英俊帮助邵族人盖房子,在他们家中保留了祭祀的神龛,设计了全族人公祭的广场,保留了民族文化遗脉。此次震区有很多地方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如何保存他们的民族文化,是重建时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杨柳村村民对于传统非常重视,他们对建筑有一个要求是,村子要有一个轴线,对着山头,屋顶以此左右分水,所谓“门对青山”。

      同时,尿粪分离厕所也开始启动。尿粪分离厕所可以做到粪尿分别处理,干燥、无臭,无蚊蝇。并且免冲节水,减少排污,节省相关储运和处理设备花费。

    这是绵阳红旗村的尿粪分离厕所。南面阳光加热晒粪。可半年到一年清掏一次,干燥无臭。

    厕所内部。

      我们再把眼光放到威州镇秉里村。这里是汶川地震之后汶川县第一个动工新建的农房重建试点村。从2008年9月1日正式动工,到2008年12月18日工程全面竣工,仅花了三个多月时间,是汶川县最先完成农房重建的村。

     秉里村位于威州镇半高山,距县城6公里。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秉里村全村寨117户人家的住房,有103户的住房在地震中倒塌,占到全村住房的90?以上。在重建过程中, 秉里村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在农房灾后重建中把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羌式风貌充分地融入到农房重建的建筑之中。

     新建的永久性住房在外观上整体沿袭了羌族民居古朴别致的建筑风貌,每户按照入住人数不同所建的房屋面积也不等。

    援建单位广东省荔湾区为秉里村新建的村两委会、村卫生站、幼儿园等综合楼

      农房设计,必须考虑到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要求。农村有一个特点就是,生活和生产融成一体,比如猪圈、菜地,都在住家附近。设计单位思路上的偏差,会给农户造成生活上的不便。最初,设计单位是想先让秉里村农民住进新房,再做供水、道路等配套工程,然后再规划厨房和厕所。养牲畜的位置准备集中在村外,不影响村子的整体风貌。但缺了几样东西毕竟生活不方便,农民就纷纷自己动手在屋舍旁边修起了灶台、鸡圈。

    四川绵竹市土门镇民乐村的村民,在家园重建中享受了充分的自主选择权。由北大美术教授朱青生牵头的“震后造家”行动组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选择了这里作为灾后重建的一个试点村,进行整村重建。行动组负责组织了12家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了12个村民住宅方案。再由民乐村的村民从中选择自己可心的方案。大多数村民都采用了北京超城建筑师事务所的设计方案“魔方建筑”。

    魔方建筑效果图


    建成的毛坯房


    村民中也有选择家庭自建房屋的。这栋木结构的房子就是一个木工家庭自建的。

      节能和环保也被建筑师融入进了灾区重建中。这是四川省什邡市元石镇社会福利救助中心,由北京市对口援建,也称“北京节能屋”,是四川灾区第一个灾后永久性重建项目,使用寿命可达30年。

      “节能屋”采用先进的镶嵌式节能环保建筑材料技术,工程建设所选用的材料为先进的“粉煤灰泡沫水泥”,具有防火、保温、隔热等功能,并安装了节能灯、节水马桶、太阳能热水器、吸水地砖、垃圾处理箱等生活配套设施。


    四川灾区第一个灾后永久性重建项目:什邡市元石镇社会福利救助中心。


    一位工程人员在安装垃圾处理箱。

      当然,在重建过程中,大家最关注的还是学校的重建。遵道学校也许是四川灾区中硬件设施最好的学校。学校共有36个教室,可容纳1700多名学生就读。施工方为使新教学楼抗震设防烈度达到9度,不计成本采用了加装隔震垫技术。就是在建筑物下方铺设多层橡胶和钢板,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在橡胶垫上滑动,减掉地震60%的破坏力。

      在施工方式上,还摒弃用一些普通建筑材料。学校的墙体为轻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墙体不易倾覆,震后易于修复。主体教学楼为“回”字形,中间设有天井、独立的楼梯和为残疾同学修建的电梯。

     遵道学校每间教室有一套电子白板,完全替代了过去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模式,可以结合计算机和投影机,实现无纸化教学。

     日本建筑师迫庆一郎联合了日本十几家材料企业来捐建春风中日友好小学(原名春溢小学)。学校的建筑材料有一半以上的材料是从日本直接运过来的。

      春风中日友好小学用的是薄板钢骨技术,组装非常简单,用人工和钉子就能组装起来。整体基本属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在现场施工基本不用焊接。这样,不仅能缩短工期,在费用上也会有很大的节约。

      这种薄板钢骨外侧有保温材料,保温性非常好,就算室外是零下20多度,室内也可以保持适宜的温度。跟一般的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相比,使用的钢材的量也是比较少的。

    一般的小学建筑形式上都是平行的、高层的楼房,春风中日友好小学采用的是圆形环绕起来的方式。图纸右侧的圆形是普通教室部分,左侧是特殊教室部分,中间是食堂和卫生间。这样的设计便于老师随时可以看到各教室周围的孩子,比较安全,而且圆形有种向心力,比较团结、紧密和融洽的感觉,以期能达到让小孩子们初步体会和学习什么是“集体生活”的目的。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