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抗震防灾体系

作者: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2 21:00:36 [收藏]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抗震防灾体系
    ??黄卫谈我国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工作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云南、青海、西藏等地又相继发生地震。据专家分析,我国目前已进入地震多发期,而地震预测又是世界性难题,因而抗震防灾工作形势不容乐观。历次震灾经验表明,抓好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是减轻地震灾害最为关键的环节。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十四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卫阐述了中国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工作总体目标和未来的重点工作。

      黄卫指出,近年来,我国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高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工作总体目标目前已确定:到2020年,全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较为完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实施有序推进,城镇具有合理有效的避难疏散系统;城镇工程设施抗震防灾能力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要求,城市重大工程和防灾保障基础设施的抗震防灾能力基本满足防御大地震的要求,重要设施设置紧急自动处置系统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防御巨灾的安全体制;农村抗御各类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地震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紧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和反应平台高效、畅通;公民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抗震防灾意识显著提高。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城市抗灾能力基础资料普查工作完成。

      我国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预防为主,防、抗、救、避相结合,以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相关应急预案为依据,以城乡防灾规划为龙头,以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和既有工程抗震鉴定加固为主线,实行全过程、全寿命抗震防灾监督管理,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强化城乡基础设施的抗震防灾管理,全面提高城乡抗震防灾能力和应急救灾能力。

      我国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发展战略是:在工作布局上,以大城市和城市群的抗震安全为重中之重,同时着力加强村镇抗震防灾工作,实现由局部的重点防御向有重点的全面防御拓展;在工作重点上,以工程抗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既重视震前的灾害防御,加强对单体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强化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又重视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演练,提高城乡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在管理方式上,以全社会为依托,既要将多年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法规化,又要结合当前实际及时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新局面。

      黄卫提出,未来我国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工作要着力加强8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完善抗震防灾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梳理现有的与工程抗震防灾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出完善的防灾减灾法规框架。逐步建立统一指挥、协同工作的抗震防灾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区、街道(社区)等各级抗震防灾管理体制。加强应急预案科学研究,提高预案技术水平,及时修订和完善现有应急预案,落实保障措施。针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应急救灾的要求,完善抗震防灾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抗震防灾控制技术指标体系。

      推进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抗震防灾减灾工作和城乡建设同步发展,促进城乡综合抗震防灾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加强对抗震防灾领域发展战略和重大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切实提高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水平。

      继续强化工程建设抗震设防监督管理。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把抗震设防作为工程建设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加大对重大工程和大型公共设施防灾安全质量的监管力度,坚持超限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制度。加强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质量监管。

      开展工程建设地震灾害风险监测评估,建立和完善抗震加固和灾后重建制度。开展城乡建设抗震防灾能力评估,掌握城乡抗震防灾能力的底数和特点,建立城乡抗震能力档案和信息管理制度。制定对各类建筑和工程设施受灾破坏程度和剩余安全度的抗震鉴定评估标准和实施细则,发展灾后建筑物损伤的检测、补强、加固技术,建立灾后建筑物可靠性能的评定制度。

      构建社区抗震防灾体系。针对大型商业区、经济开发区、重要商务区和一般社区等不同类型,从规划、设计、内部管理等方面建立抗震防灾体系,在社区建设中推行抗震防灾设施与社区同时建设、同时使用的制度;研究社区抗震防灾设施与日常防灾相结合的社区防灾管理机制,并把社区抗震防灾能力建设作为评价城乡、社区工作绩效的重要衡量尺度之一。

      建立抗震防灾投入保障机制。明确城乡抗震防灾工作的公益性属性,确立政府抗震防灾投入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地震灾害保险机制,实施城乡间和跨地区的联防互助计划,分散地震灾害风险。探索巨灾保险机制,为灾后救助和灾后重建提供资金保障。制定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对策和措施。制定鼓励政策,引导和支持民众对老旧房屋进行抗震加固改造、采用较高标准进行抗震建设、采用新技术提高抗震安全性。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城乡抗震防灾工作。

      加快抗震防灾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深入发展防震减灾关键技术,改善不同类型生命线工程与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中的薄弱环节,发展抗震减灾结构新体系,建立相对应的工程实验与技术研究的公共平台,研究和发展城乡现有工程结构抗震加固和改造的新技术,并推动其快速、广泛走向工程应用阶段。

      加强抗震防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自救能力。通过开展“防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特别是外来的劳务工和社会弱势群体等增强抗震防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构建专业教育、培训与科普教育相结合的防灾减灾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强全民抗震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