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温家宝:努力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作者: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2 21:00:31 [收藏]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我们经历了100多个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直接指挥下,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军民,有力有序有效地展开了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谱写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壮丽篇章。现在,我们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抗震救灾工作,全面部署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一、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5月12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举国震惊,举世关注。我们竭尽全力抢救了被困群众,最大限度减低了灾害损失,灾后安置重建有序推进,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一)全力解救被困群众,紧急救治伤病人员。抗震救灾的首要任务是救人,我们提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出百倍努力,决不放弃。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用最短的时间到达全部受灾乡镇和村庄,从废墟中抢救出生还者8.4万人,解救和转移148.6万人。共收治伤病人员296万人次,住院治疗9.6万多人,已治愈出院9.2万多人。加强卫生防疫和疫情监测,确保灾后无大疫。

      (二)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全面保障基本生活。累计救助受灾困难群众1058.4万人、“三孤”人员28.6万人,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62万人。在3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在后3个月内对仍需救助群众每人每月发放200元补助金;对孤儿、孤老、孤残人员每人每月提供600元基本生活费。向因灾死亡人员家庭按照每位遇难者5000元的标准发放慰问金。采取多种措施妥善解决了受灾群众临时居住问题,保证了灾区学校按期中考、高考和秋季按时开学复课。维护了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迅速抢修基础设施,尽快恢复灾区生产。目前,重灾区绝大多数干线公路和乡镇公路均已抢通,宝成线等9条受损的铁路干线已全部恢复正常运行,90%以上的1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得到修复,因灾中断的公众通信已全部恢复正常运行,绝大部分受损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已恢复播出,基本完成水利工程应急除险工作。受损水厂、供水管道修复率已达97%,城乡居民饮水基本得到解决。

      (四)严密防范次生灾害,努力避免伤亡损失。全力做好余震监测工作,严密防范地质等灾害隐患,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成功排除堰塞湖险情,特别是处理了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降低和避免了次生灾害损失。

      (五)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中央财政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今年先安排700亿元,明后年将继续作出相应安排,其中400亿元专项用于农房恢复重建。此外,中央财政还安排了25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救灾。截至目前,中央财政累计向地震灾区投入应急抢险救灾资金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670.47亿元。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关于地震灾区恢复生产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了财政投入、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用地保障、对口支援、社会募集、人员安置、就业援助、社会保险、倒房重建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灾后恢复生产和恢复重建工作。

      (六)建立对口支援机制,有效调动各方力量。中央制定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国19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重灾县(市)以及甘肃、陕西两省灾区。目前,对口支援和各方面援助行动全面展开。各对口支援省(市)领导和专家赴灾区现场指导,抓紧制定细化对口支援实施方案,并先行启动了灾区急需的部分重建项目。国内外通过各种形式支援灾区,捐赠款物总计达592.74亿元。4285万多名党员共交纳“特殊党费”90.41亿元。

      (七)依法推进恢复重建,科学编制重建规划。国务院及时颁布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使灾后恢复重建纳入依法进行的轨道。成立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进行地震形成机理研究、地质地理环境条件评估和建设项目选址工作。组织专门力量开展灾害范围评估、灾害损失评估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组织各方面专家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以各种形式广泛征求并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这个规划。

      (八)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中央主要专家入口单位和其他媒体,派出强大的专家入口队伍深入灾区一线,争分夺秒编发重要专家入口,向国内外及时准确地披露了灾情和抗震救灾的进展情况,报道了在抗震救灾中激发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赢得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充分展示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再一次充分检验和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人民军队的战斗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坚决打好灾后恢复重建这场硬仗

      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进入恢复重建的重要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即将实施。我们要充分认识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全面落实和完成规划提出的每一项任务,坚决打好灾后恢复重建这场硬仗。

      恢复重建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优先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城镇乡村、基础设施和生产力的布局,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在国家、各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精心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又好又快地重建家园。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努力建设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

      第一,毫不松懈地继续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这仍然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现在气温一天天变凉,冬季就要到了,必须提前做好受灾群众过冬的各项工作。一是全面完成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对冬天仍需使用的临时过渡住房进行保暖防寒改造,加快推进受损房屋鉴定加固,准备足够的棉衣被、取暖设备等物资,保证受灾群众安全过冬。二是落实好受灾群众后续救助政策,抓好从临时救助向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冬令春荒救助等政策的衔接,特别要安置好“三孤”人员生活。三是加强救灾生活物资的筹集和调拨,严格落实救灾款物管理有关规定,所有救灾生活物资都要公开透明、高效使用。重点做好粮油、蔬菜、方便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工作,确保灾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四是抓紧受损校舍维修加固和板房教室建设,组织好教材供应,确保灾区学校正常复课,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五是继续做好伤病群众的医疗救治工作,加强灾区群众的心理疏导和社区人文关怀,采取多种心理干预措施医治灾区群众心灵创伤,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灾区群众的社会氛围。六是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做好情绪疏导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第二,推进以城乡居民住房为重点的城镇和农村建设。城乡居民住房建设,是恢复重建的重中之重,首先要让灾区群众能够住上放心房。要针对城乡居民住房建设的不同特点,切实做好危房评估、废墟清理、重建选址、建材供应工作。对可以修复的住房,要尽快查验鉴定,抓紧维修加固;对需要重建的住房,要科学选址、集约用地、以确保安全为原则科学确定抗震设防标准,尽快组织实施。农村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行农户自建、政府补助、社会帮扶相结合。要组织规划设计力量,为农村居民免费提供多样化的住房设计样式和施工技术指导,让农民住上方便适用又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风貌的新居。力争用一年多时间,基本完成因灾倒塌和严重损毁农房重建任务,保证受灾群众在2009年12月底前住进新房。城镇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要按照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的原则,依据城镇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实行维修加固、原址重建和异址新建相结合。对一般损坏的住房要进行加固,对倒塌和严重破坏的住房进行重建。中央财政对倒损房屋的家庭给予适当补助。同时,做好与现行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的衔接,重点组织好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合理安排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城镇建设和农村建设是灾后恢复重建的两个重要方面。城镇恢复重建,要按照恢复完善功能、统筹安排、适度超前的要求,优化分区布局,增强防灾能力,改善人居环境,为城镇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特别要建设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政公用设施,优先恢复城镇道路、桥梁和公共交通系统,统筹考虑生产生活需要和应急救灾需要,安排好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各方面设施。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恢复重建,要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与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做到资源整合、分区设计、分级配置、便民利民、共建共享,重点搞好乡村道路、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农村能源等项设施,改变农村发展环境和面貌。要切实抓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恢复重建,尽可能保存历史风貌,明确严格的建设控制要求和整治措施,注重保护和传承羌族等少数民族文化。

      第三,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和重点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全面恢复重建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要根据城乡布局和人口规模,整合资源,调整布局,推进标准化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严格执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要引导资金的合理使用,不能搞豪华的形象工程。各级各类教育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要以义务教育为重点,高质量地恢复重建中小学校,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和寄宿生比重。农村地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建在县城,初中建在中心乡镇,小学布局要相对集中。要尽快恢复市县乡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点恢复重建县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要合理布局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抓好各类设施的恢复重建,为广大灾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和体育场所。

      在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中,要把恢复功能放在首位,把确保安全作为重点,根据地质地理条件和城乡分布合理布局,科学确定建设标准,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公路恢复重建要充分利用原有公路和设施,以干线公路为重点,兼顾高速公路,打通必要的县际、乡际断头路,适当增加必要的迂回路线,初步形成生命线公路网。按照资源共享、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的要求,加快公众通信网的恢复重建,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推进网络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通信服务水平和灾备应急能力。恢复重建重点输电设施、骨干电源与外送通道,以及城乡中低压配电网络和进户设施,规划建设电力结构与布局调整项目。要对影响防洪安全的受损堤防、水库进行全面除险加固,疏浚淤堵河道,恢复防洪能力,消除堰塞湖坝对防洪的影响,恢复重建水文及预警预报等设施。

      第四,坚持以扩大就业为导向推进产业重建与发展。产业重建是发展灾区经济、扩大灾区就业、维护灾区稳定的根本出路。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政策和就业需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引导受灾企业原地恢复重建、异地新建和关停并转,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工业方面,力争有恢复能力的企业在年底前基本达到灾前水平。对短期内可以恢复生产的重点骨干企业,组织专门力量重点帮扶。积极引导国内同行业、同类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对受灾严重的企业进行对口帮扶,吸引东部地区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参与企业恢复和重建。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优化工业布局,培育产业集群,设立循环经济集聚区。农业方面,抓紧恢复重建和抢修受损农田、畜禽圈舍、温室大棚、养殖池塘、农机具等,引导受灾群众发展效益农业,解决好农产品因灾卖难问题,尽力弥补灾害损失。要因地制宜恢复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和生产基地,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恢复重建各种农业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考虑贫困村、国有农场和国有林场的特殊情况,统筹安排建设相关设施。服务业方面,重点搞好商贸流通恢复经营,抓紧维修加固商业、银行、证券等网点,积极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搞活商品流通。实施重振旅游工程,加强重点旅游区和精品旅游线建设,恢复重建重要景区景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灾区尤为突出。灾后恢复重建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特殊重要的位置,产业重建要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积极支持个体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落实好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实现恢复重建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要恢复重建就业服务设施,加大就业援助力度,通过对口支援、劳务输出、定向招工、以工代赈、自主创业、创造公益性岗位等多种措施,解决规划区内100万左右劳动力稳定就业问题,重点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

      第五,进一步加强次生灾害防范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必须进一步做好次生灾害防范,思想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加强余震监测预防,制定完善处置方案,提高综合预报和监测水平。继续开展水库、水电站、堤防等除险加固,全力做好洪涝灾害防御工作。强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监测、治理和防范措施。抓紧完成因灾受损桥梁、隧道、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的安全隐患排查和修复加固,落实安全防范责任制度,严防伤亡事故发生。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要继续采取防范和避让措施,加强普及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

      要加强重要基础设施灾害风险评估,全面落实抗灾设防有关标准,特别要适当提高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抗震设防标准。要加强铁路、公路、民航等运输保障能力、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通信网络容灾备份能力建设,强化对城乡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管,完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将应急避难场所等防灾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要进一步提高紧急救援救助能力,充实骨干力量,提高装备水平,健全抢险抢修和应急救援救助专业队伍。要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各类防灾应急预案,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要将灾害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防灾减灾救灾科学知识进学校、进工厂、进农村、进家庭,提高公民与社会的风险防范意识。

      第六,着力抓好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和土地整理复垦。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生态修复方面,要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以自然修复为主。做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受损植被。在岷江、嘉陵江、涪江上游地区和白龙江流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逐步恢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加强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保护设施的恢复重建。在环境整治方面,要加强对污染源和环境敏感区域的监督管理,做好水源地和土壤污染治理、废墟清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处理。恢复重建灾区环境监测监管设施,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在土地整理复垦方面,要重点做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修复。对损毁耕地,要宜修尽修,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损失。对抢险救灾临时用地和过渡性安置用地,要适时清理,尽可能恢复成耕地。对损毁的城镇、村庄和工矿旧址,以及其他具备整理成建设用地条件的地块,要抓紧清理整治,尽可能减少恢复重建对耕地的占用。

      第七,确保中央确定的恢复重建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中央已经制定了一整套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灾区各级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让全国人民放心,让灾区人民满意。一是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和资金、项目、重要物资的跟踪与管理,自觉接受同级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二是定期公布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来源、数量、分配、拨付及使用情况,定期公布国内外捐赠款物的接受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加强对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定期公布审计结果,确保重建资金按照规定专款专用,不被侵占、截留和挪用。四是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以及产品安全质量的监管,组织开展对重大项目的稽察。五是对建设项目以及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情况登记造册,建立健全档案,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和恢复重建结束后,及时向有关部门移交档案。六是要对地震中遇难和失踪人员名单登记造册,通过地方媒体公布,最终核实,这是对遇难者的尊重。

      三、全面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

      恢复重建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民心工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全面做好和按时完成各项恢复重建任务,向灾区群众和全国人民交出一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答卷。

      第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规划已经公布,基本政策已经确定,资金来源基本落实。关键要做到责任到位,明确具体任务、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需要强调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恢复重建的主要责任在受灾地区各级政府。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负总责,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督促检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实施,并负责制定本省恢复重建年度计划。市、县人民政府统筹组织实施城乡住房、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商贸以及其他可以分级落实到县的防灾减灾、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和土地整理复垦等重建任务。涉及到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其他跨行政区的重建任务,由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特别要加强灾情统计工作,搞清基本灾情,为制定政策和用好政策,为科学开展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准确信息。同时,要建立恢复重建目标考核体系,确保各责任主体在规定时限按质按量完成各项任务。

      第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全国人民的传家宝。目前,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和各地是在不富裕的情况下支援灾区恢复重建。灾区广大干部群众要从全局出发,继续发扬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主要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双手建设新家园,确保每一笔资金物资都用在灾区建设最急需的地方,确保每一个建设项目都能更好地满足灾区群众的需要,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需要指出的是,恢复重建要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对口支援双方要就对口支援任务、方式、重建项目和有关建设标准等问题加强沟通衔接,制定符合灾区实际的建设计划,防止恢复重建由于地区间差距过大产生新的矛盾。同时,要引导和鼓励其他地区和国内外企业依托灾区资源优势,开展市场化运作,加强对灾区产业、技术、人才和投资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增强灾区自我发展能力。灾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靠前指挥,及时解决恢复重建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加快健全灾区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要吃苦在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带领广大群众重建家园的排头兵。

      第三,有效指导,强化服务。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完善并组织实施各专项规划,并做好指导、协调和帮助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中央支援恢复重建的财政资金和各部门专项资金一经全国人大批准,要及时足额到位,确保专款专用;对于恢复重建规划已经明确的灾区部分急需的恢复重建项目,本着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开辟绿色通道,抓紧先行启动建设;对灾区恢复重建重要物资的货源组织、运输保障给予支持,做好协调工作;进一步完善财政、税费、金融、土地、产业等方面的政策,特别要抓紧制定城镇异地迁建、人口安置、地区平衡、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对建筑损毁后土地使用权处置、农村土地损毁后承包经营权处理、房屋损毁灭失引发的责任等问题,要依法做好有关法律的修订、司法解释以及配套法规政策的制定工作。要深入灾区调查研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国家发改委要牵头组织好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规划实施结束时的全面总结工作。

      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弘扬在抗震救灾斗争中锤炼和升华的伟大民族精神,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努力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胜利!

      (本文系温家宝总理9月2日在四川省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表时作了删节)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