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人民时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什么最重要

作者: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2 21:00:27 [收藏]

    回望5?12汶川大地震百日来的经历,每个心系灾区民众安危忧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受灾同胞的生活能尽早恢复正常,希望他们能走出失去亲友的阴影,建设美好的明天;同时也希望世人从震灾中汲取经验教训,更有效地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不让悲剧重演。

      灾区正在进行恢复重建,好消息不断传来,如在省内外接受治疗的受伤灾民大多数已相继康复出院;安置灾民临时居住的活动板房已足敷用数,公助自建的居民楼已大批开工;四川全省极重灾区254个不通公路的乡镇“孤岛”,已抢通251个,占98.8%;成都?宝兴?小金?理县?汶川,广元?金子山?青川?平武,以及其他6条灾区主要干线公路已抢通并处于保通状态……等等。

      完全可以乐观地说,在看得见的物质重建方面,不论是区域性的居民住宅、城市基础设施、医院和学校等公共建筑,还是灾区大范围的道路、桥梁、供电、通讯等建设项目,都可以做到日新月异,几年之后应该会以远胜震前的风貌呈现的世界面前。至少有三大因素推动着灾区重建:一是灾区官民震不垮的重建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艰苦奋斗;二是全国各省市乃至世界各友好国家的慷慨支援;三是现代科技所创造的强大的生产力。

      灾后重建,更困难、更需要我们重视的,可能是看不见的维度:仿“三个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说法,可以说灾后重建有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后二者即看不见的维度。

      心理维度的重建需要最细致和最长久的工夫,它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精神文明和道德文化建设的反映,非一日之功。

      8月17日凤凰卫视播出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身的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的专访。小林浩直言不讳地批评记者,“采访老问我一些很讨厌的问题。比如说那个地震中的,我救同学那些”。为什么讨厌,是不是回答太多遍了?“不是,(是)想我同学。”他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知道社会关注灾区民众是好心也是好事,并不反感记者采访他这个灾区的“形象大使”,哪怕占用了自己的休息娱乐时间;但是许多记者并不懂事,老逼他回忆失去同学的那些椎心泣血的场景。他们没有顾及到受伤者的心理。可以说,所有在震灾中失去亲友,甚至只是目睹了那些瞬间发生的惨烈情景的人,都有一个心灵受伤需要抚慰的问题。一方面需要让他们知道,社会是关心他们的,使他们没有被遗弃的感觉,以便重拾生活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精心避免触及他们心中的隐痛,让时间和新的生活来冲淡、化解它们。

      还有一点想来也很重要,这就是孔子最看重的弟子颜渊对师明志时所说的:“愿无伐(夸耀)善(举),无施(表白)(功)劳。”不能以施恩者的心态来对待受灾者,要他们念叨感恩。??心理重建其实有很多专业标准,要求的精细并不下于抗震房的设计与建筑。

      制度重建方面也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如果仅仅是亡羊补牢,出现了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居民楼和学校在设计和建设之始就提高抗震标准,比如给地震、气象的监测和研究以及应急救援组织更多的人员经费,等等,这是很不够的。经过了这样的大灾,交了这么昂贵的“学费”,我们必须做到举一反三,全面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救灾赈灾的应变力。

      制度重建其实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对现有制度的完善,补苴罅漏;另一个是制度的创新。在震灾袭来时,全社会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官民关系、人际关系都极力呈现了善良的一面。怎样把这种共患难时的大爱大善,转化并夯实在日常生活中却非易事。

      从物资资源的分配、工程招标的公平竞争,到官民关系的改善,到民间慈善组织的建设、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参与社会管理,诸如此类涉及政府由经营型和管治型向公共服务型转轨、公民社会成长的问题,都有待新的制度来催生来规范。只有这样的社会发展眼光,我们的重建工作才能大获全胜。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