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一万亿重建资金如何用得更有效率

作者: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2 21:00:22 [收藏]

    此次公布的“重建规划”确立了民间参与重建的地位,无疑是在政策上迈出关键一步,对此,灾区地方政府能否拿出进一步措施,推动民间广泛参与重建,值得期待。

      8月12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对外全文公布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重建规划”),向国内外征求意见和建议。“重建规划”指出,灾区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经测算约为1万亿元。(昨日《新京报》报道)

      一万亿元,相当于四川省去年的GDP总额,相当于全国去年财政收入的近五分之一,即使以我们日渐强大的国力而言,这也是笔巨大的投入。正因如此,“重建规划”提出,地震重建将多渠道筹措资金,包括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国内银行贷款等,广拓资金来源。

      一万亿得之不易,但这笔巨额资金如何花得更有效率,能否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将是一大挑战。毕竟,如此庞大的震后重建,有着多如牛毛的重建项目,但如何让上级政府、地方人大政协、媒体和公众的社会监督直达每个细节,让审计提升监督水平,对地震重建进行详细的绩效评估,将成为有关部门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监督往往为事后的弥补性措施,仅靠它还不能防患于未然,杜绝资金的浪费。

      面对挑战,需要机制的创新,正如“重建规划”所指出的,“创新机制,协作共建”。也就是说,要避免资金使用陷入僵硬的“行政化”,应当鼓励企业、NGO和个人的参与,多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推动重建。

      之所以强调“参与式重建”,道理很简单,资金使用的效率往往来自于灵活的市场机制,当然离不开企业或NGO的参与,同时政府机构若一方面掌握资金的使用,一方面也要进行资金的监管,这往往会陷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尴尬,给腐败滥权和投资浪费留下空间。而市场力量和民间力量参与重建则可以有效减少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且相比而言,它更灵活,更能贴近民意,更有持续性。

      因此,地震灾区重建,当吸引和鼓励民间参与,能通过市场的就通过市场,给企业、NGO大展身手的空间,利用竞争的机制,有效率地配置资源,减少浪费。此时,政府机构则可以成为地位超脱的监管者,有效地对地震重建工作展开监管。

      除了企业、NGO参与外,一些重建项目的控制权、实施权、管理权、监督权不妨可以直接下放给灾区民众。比如一些地震重建项目,技术门槛并不高,如农村的道路的整修,生态的维护,农业的建设等,实施这些项目,政府没必要采取批项目、定资金、直接实施管理项目的行政化方式,不妨把重建资金直接拨给灾区,由灾区灾民选举出相关的机构进行管理、使用和监督,如此,不仅可以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可以工代赈,为灾区民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其实,民间力量对于地震重建有着极大的兴趣,许多知名企业此前纷纷表达出参与重建的意向,一些NGO业已在灾区各地推动重建工作,而零星小规模的民间参与重建行动更是不可胜数。此次公布的“重建规划”确立了民间参与重建的地位,无疑是在政策上迈出关键一步,对此,灾区地方政府能否拿出进一步措施,推动民间广泛参与重建,值得期待。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