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江苏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的攻坚之年。近日出炉的《江苏建筑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江苏建筑业总产值突破2.3万亿元,占据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14%,占全省GDP的比重近6%。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国第一。
总量规模继续扩大 区域发展更显特色
建筑业作为江苏省支柱产业,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巨大。在2009年建筑业总产值首破1万亿元、2012年突破两万亿元大关的基础上,2013年江苏省建筑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总产值同比增长20.91%,实现增加值3500亿元,利税总额1802亿元。从业人员年均劳动报酬达到48934元/人,同比增长5.87%,高于全省人均劳动收入。
此外,江苏省建筑业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区域发展特色进一步彰显。苏中地区继续强化总承包类高等级企业多的优势,将施工经营与资本经营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总承包,进一步巩固了发展优势;苏南地区充分发挥在专业承包与资本经营领域的优势,大力发展建筑业高新技术企业,壮大专业企业集群,逐步打造全国知名的建筑产业高地;苏北地区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骨干企业发展壮大,逐步缩小了与苏中、苏南建筑企业的差距。
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调结构促转型成效显著
2013年,江苏省建筑业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战略性调整,将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实现全省建筑业由传统粗放向集成创新、形态单一向结构优化、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消耗资源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组织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课题研究,起草了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研究报告和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发展的政策意见,逐步形成了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推进过程中,一批企业先行先试,通过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各个环节,建筑工业化进程得到有效推进。
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全省建筑结构调整的措施和力度。在产业结构上,根据投资方向的变化,积极向市政、公路、铁路、港口等专业领域发展。在管理方式上,改变过去那种项目管理大包干的模式,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引导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全方位、全过程应用信息技术。在经营方式上,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鼓励施工企业与房产、设计、规划等企业强强联合,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一体化、房地产投资与开发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加快全行业由建造建筑产品向经营建筑商品的转变,逐步走上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互动、生产经营与资产经营一体化的新路子。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32家特级企业完成产值达到4842.68亿元,占建筑业产值总量的20.89%,全省营业额超百亿元企业数量由上年的20家增加到27家,3家企业营业额接近400亿元。专业施工领域产值占比逐步提升,全年专业企业共完成产值9487.95多亿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40.93%,形成了总承包企业与专业企业并驾齐驱的局面。
外埠市场开拓步伐加快 诚信体系建设更趋完善
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省外市场份额占比继续扩大。全年省外完成产值926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33%,占全省总产值的39.5%。2013年,江苏建筑企业克服世界经济波动和地区动荡的影响,继续保持非洲、南美、东南亚等成熟市场,进一步拓展东北亚和西亚等市场。全年建筑业境外营业额达72亿美元,境外市场完成的营业额不断增大。
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方面,江苏积极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制定出台《江苏省建筑业企业信用综合评价办法》,实现全省范围内的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共享。在先期试点运行中,系统有效防范了省域范围内建筑市场转包、违法分包、一证多挂等违规行为,实现了人员、企业、项目数据的关联互通。信用成果引入招投标环节促进了建筑市场监管由定性向定量转变,制订了联合惩戒办法和黑名单制度,“一处失信、处处受制”机制初步建立,规范了市场行为。建立了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的“两场联动”管理机制,将工程现场与招投标、施工许可、资质资格管理相结合,严格市场准入清出,构建透明公开、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工程质量安全平稳再上新台阶
严格落实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出台建设工程安全质量事故责任认定办法,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终身责任追究制。全面推行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全面推广使用工程质量检测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和现场施工管理主要管理人员定位系统,加强施工现场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稳步推进建设工程质量报告制度和保险制度,防范和化解工程质量风险。进一步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开发了“江苏省建设工程项目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对现场安全管理主要负责人员实施LBS定位,实现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现场动态监管。据统计,全省建筑工程质量再上台阶,全省共创鲁班奖11项(含省外1项),国优奖25项。( 徐为军 王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