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前已不再风餐露宿
上海远古文献资料极其匮乏,至今仍有许多资料依然把上海历史定格在两千年前后。据晋建沪渎垒的记载,认为上海在距今1600年前只是一处滨海渔村,至多也就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筑华亭,狩猎时曾于此地稍作停留休憩,再往前几乎没有什么记录。然而,1961年崧泽遗址的考古发掘改写了上海的历史,将上海的古代史前推至6000年前,告诉世人上海在古代和现代一样有着辉煌的时期。
考古学家据此发现,崧泽遗址的文化堆积非常丰厚,它的最下层是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遗存,中间是大约5500年前的崧泽文化遗存,而上层则为距今4000多年的良渚文化遗存,堪称是上海早期历史文化的"时间表",也是上海悠久历史文化脉络最为直观的呈现。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导、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高蒙河说,崧泽是上海最早的人类生存舞台,而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崧泽遗址代表的考古文化和考古发现,也反映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比如,崧泽遗址里发现了中国第一口保存完好的土构水井,这标志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技术和方法,还有这里发现了最早的上海人和最早的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上海房屋建筑。"高蒙河提到的"上海第一人"和"上海第一房"都在崧泽遗址2004年新一轮的考古发掘中被发现。其中,这个被鉴定为是一名25岁至30岁的青年男子头骨残骸,代表了迄今发现最早的上海祖先。而"上海第一房"经过复原推测,可能是类似于后代的谷仓式的建筑抑或圆形坟起伏,出入口还有遮风挡雨的廊檐。这证明6000年前的上海先民已经过上不再是风餐露宿的日子。
博物馆内展出文物三千件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将于2013年建成,总用地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昨日的奠基仪式上同时揭晓了博物馆的建筑模型。这一设计主题为"历史的剪影、聚居的村落"的建筑外形类似谷仓造型,复古中又有现代风格,简单的几何线条构成一个有着米黄色外墙的古村落模样,融合小桥流水的周边元素,令来者刹那"穿越"在古今之间。
"从建筑形式和颜色上,整个专家组都认为要和青浦崧泽地区的环境比较协调,同时方案理念也反映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博物馆建筑在设计上的原则和前瞻性。"此外,高蒙河透露未来博物馆内部陈列设计的初步方案:"届时内部会分为两到三个展区,一部分以展出崧泽遗址出土的文物为主。还设有互动区,会复原一些崧泽先民们生产生活场景并和观众互动,让大家感受当时古代遗迹的样子。"
高蒙河表示,之前,崧泽遗址文物主要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和青浦博物馆内,等到崧泽博物馆建成后,这些文物如何调配还要进一步协调。但可以确定的是,目前崧泽遗址文物的总量有两三千件,符合建一个博物馆的总量。其中主要包括陶器、玉器、象牙和竹木器等。
这些出土文物,显示了上海先民灿烂的古代文化:在崧泽遗址一个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灰坑中发现的一件立体猪形陶塑,艳丽红彩,从形态来看显然是一头已被驯化的家猪,说明当时上海先民已能豢养家畜;而时间较靠后的崧泽文化时期石器,则多施精磨,穿孔多用管钻法,有斧头、锛、凿、犁等,比马家浜文化时期更加精美,其中还有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石犁之一。待崧泽博物馆开张之后,相信会让市民一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