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港珠澳大桥岛遂工程西人工岛脊柱钢圆筒制造完成,标志着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马上将迎来合围,这为2016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定下了基调。由中交建集团所属的上海振华重工制造的8个圆钢筒经过千锤百炼,最后运载上船,20天后,钢圆筒将被植于珠海珠江口的西人工岛下。
港珠澳大桥——一个集岛、遂、桥于一体的世界性桥梁工程,其技术难度与制造水平都属顶尖水平,完全由中国国内的桥梁施工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设计、施工与一体总承包的工程。
8个圆钢筒被载上船
港珠澳大桥 皇冠上的那颗璀璨的宝石
刚开工的港珠澳大桥,在海面未见任何桥梁的影子,可海底下,却是另外一派景象,岛遂、清淤各项施工却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由于桥梁海面距离太长,设计方案中规划出两处人工岛,以此作为桥梁的柱体。如何在广阔的海面上进行人工岛的建设,成为大桥建设最大难关。珠海港口地处水、陆、空交通枢纽,海面高度必须严格控制,珠江流域又是多种鱼类的保护地,如何兼顾环保、交通等要素成为港珠澳开工以来急需要解决的难题。
办法总比困难多,港珠澳大桥项目总部将设计、规划所能想到全部考虑其中,据港珠澳大桥项目总经理部副总工程师梁桁介绍,别的项目设计方案都是先考虑项目可行性,而港珠澳大桥是在设计方案中是从找怎么不行开始,采用逆向思维,采取设计与施工方共商议的方式。最终的设计方案是一个集技术、设计创新的全新方案,每天都是在自我否定中成长,就是在这样情境下产生的。
港珠澳大桥的设计方案得到珠海、澳门等海事局的批准,尤其建人工岛是作为岛遂工程转换点成为一个新的创新。人工岛由高50米,直径22米、重6吨的钢圆筒制作而成,然后8个圆筒围城圆形通过机械锤把钢圆筒植于海内,8锤联动,误差在1/1000以内,对于港珠澳大桥来讲,每一个新的想法都代表一种创新。港珠澳大桥项目总部副总工程尹海卿如是说,大桥是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代表综合能力,没有这四化就没有钢珠澳大桥的诞生。
自主创新 依靠强大、专业的机械设备制造能力
高50米,相当于10层楼,直径长22米近乎半个足球场,总计重6吨,这是一个钢圆筒的外形,如何把如此庞大和重量的钢圆筒生产制造出来,又如何运送到珠海港口?对上海振华重工是一个考验。很多日、韩专家都在质疑生产与运输能力。振华重工公司总裁康学增给出了满意的答案,最后8个钢圆筒完工,对于提升港珠澳大桥的进度与施工信心有个大的转变。
港珠澳大桥项目总部总经理林鸣这样说,正在基于对上海振华制造能力的信任,才有了港珠澳大桥大胆的想法,他们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也表达同样观点,振华重工的专业与执着体现了国内一流企业所具备的素质,他们为港珠澳大桥所做的都是必将载入中国桥梁史册。
历经10个月,共制作120余个钢圆筒,在最后8个圆筒运载上船的那一刻,振华重工总裁康学增这样感慨道,“直到今天,我们才稍微松了一口气,有幸能为港珠澳大桥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支持,为这一世界性工程标上我们的符号而感到自傲”。(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