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的若干趋势与特征

作者: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3 10:04:33 [收藏]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体化
    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表明,当一国的城市化率超过30%以后,城市化发展速度将进入加速状态,并且出现城市与区域发展一体化的趋势。我国近三年来城市化率从30.89%提高到37.66%的指标表明,这一规律正在发挥它的作用。
    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对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国情来说,这意味着城市化率每年需提高约1.5个百分点。而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要有15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如何实现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的转化,将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因此,在做大、做强城市的同时,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区域的联动、实现城市与区域的一体化、进而加速推进城市化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政府的主要努力方向。
    在此情形下,各地(城市)政府已经或正在制定的近期、中期、远期的城市化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都将城市与区域的一体化协调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予以规定,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都市圈规划、城市群规划等区域性规划也已经成为指导区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并在城市协作、区域竞争与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城市与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将成为今后城市与区域联动发展的新的增长源。
    二、城市职能的国际化与专业化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中,城市职能的国际化与专业化已经成为中国城市走向世界,主动纳入世界城市体系的前提。因此,发掘自身的优势与潜力,认识自身的不足,找准自己的城市功能定位,积极参与世界城市分工,向国际化、专业化与专门化方向发展是今后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
    上海、北京、广州等向国际化大都市、区域性大城市发展的势头将日益加快。上海重新明确自己的功能定位并积极推进向国际金融中心职能的转变,通过搬迁和撤并1500家工业企业的中心城区的重建,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进行大规模的空间演替。广州将城市发展的方向扩展到珠江以南,并以建设高起点的中央商务区作为城市新的形象定位。南京、大连、重庆、杭州、武汉等特大城市在各自的发展战略规划中都提出了明确的参与国际化城市分工的发展策略。与此同时,各地城市政府都在修编的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重新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编织起国际化大都市、区域性大城市或地区性中心城市的新的理想宏图。建设具有国际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国际性的旅游观光城市、消费休闲城市以及时尚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等成为各级城市参与国际化与专业化分工的新的目标定位。毫无疑问,专业分工更为细致、专门化程度更高、比较优势更为明显的城市将在世界新的经济体系与城市体系的重组网络中最先采集到第一桶金。
    三、城市特色的地域化与个性化
    保护与发掘城市的文脉与景观特色,弘扬地方文化,极力打造城市特色品牌成为城市政府在城市经营与城市竞争过程中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对过去城市特色模糊、城市发展模式雷同的理性反思。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各类城市地域文化相结合成为发展特色城市的重要文化资源,一批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与个性特色的城市将脱颖而出,水乡特色城市、滨海城市、高原城市、山海城市、沙漠城市等以地理风貌为特色的城市;服装之都、水晶之都、丝绸之都、玩具之都等以产业与资源为特色的城市;以及昆剧之乡、南音之乡、评剧之乡等以地方文化为特色的城市迅速为世界所了解,并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个性化的特征就是保留城市的历史痕迹,并将她上升为城市的灵魂。因此,在城市的更新改造过程中,为恢复和保留城市的文脉而作出的各种努力都将得到应有的回报,而且也已经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四、城市环境的生态化与园林化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对于中国的城市来说,生态化与园林化建设既是对以往忽视生态环境建设、破坏生存环境的一种补偿性、修复性的被动行动,又是基于对人类建设性破坏活动理性反省的一种前瞻性、预支性的主动行为。正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我国城市,没有任何理由再重蹈发达国家曾经的“先破坏后建设”的覆辙。
    可以明显地看到,各级城市政府都已经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城市的环境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建设生态城市与花园城市的费用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政府城建投入中上升比例最快的一项财政支出,其中用于环境治理与污染控制投资所占的比例最大。持久的努力终将会有丰厚的回报。中国人将会以“天人合一”的环境观与“无为而治”的空间管治观等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西方先进城建手段相结合的理念建设一批令世界注目的中国式的生态花园城市。
    五、城市建设理念的人性化与人本化坚持
    人性化与人本化的城市建设理念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城市建设史所作的重要贡献。重新回归历史的优良传统,尊重人的生理与心理欲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将成为今后城市建设中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
    人性化与人本化的规划建设强调,无论大中小城市均应具有适宜居住的空间环境与尺度,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与呵护的匠心设计。城市空间作为一种提供交流活动的场所空间,只有当特定的线索对应了人的行为规范时,设计才具有意义。后现代主义的城市环境设计与建设在发达国家城市中所受到的冷遇表明,强调大尺度的城市景观远不如创造宜人的有情趣的城市环境空间更受百姓的欢迎。
    反思一段时期以来各地盲目地建大广场、大草坪等贪大求洋的所谓“政府形象工程”的现象,城市政府正在调整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并重新将人文关怀作为城市建设与城市改造的原则。因此,各类城市开始将步行街、步行区等作为倾心打造的一个亮点,适合市民休闲的小公园及街坊绿地的建设也开始成为规划师与城市建设决策者关注的内容,与此同时,注重以居住社区为单元的市民社会的物质与精神建设,建设具有亲和力的居住社区,建立新颖健康的社区生活等也将成为城市政府今后日益重要的工作。
    六、城市资源利用的集约化与效益化
    集约化经营与效益化经营是城市资源稀缺性日趋突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城市经营的基本前提与重要内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追求多元城市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城市政府将在土地开发与其他空间资源的经营中从粗放型开发向集约型开发转化;从关心量的扩大到关心质的提高;从注重政府政绩到注重城市经营的实效,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的建设都将在认真考虑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前提下予以实施,为此注重提高城市开发建设的集约化与效益化水平与质量将是今后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长期以来,城市的粗放型发展以城市范围无限制的外延扩展以及空间的无序蔓延为主要特征。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十年间,我国城镇用地规模平均扩展了50.2%,一些城市已经超过20%。根据国际上比较合理的城市用地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1.12:1的比例,我国已经高达2.29:1.造成单位用地的平均产出远低于国际的平均水平。因此,如何在城市经营过程中以最少的土地利用容纳最多的城市人口、提高城市资源的开发效益将是城市政府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一方面今后工作的重点将检讨城市各类开发区的政策,杜绝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另一方面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作为城市充足的后备空间资源将得到高度的重视。可以预料,今后我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包括土地在内的城市资源利用模式将发生重大的改变。
    七、城市空间扩展集中化与分散化的有机结合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种趋势,反映在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上是城市空间的集中化与分散化两种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的过程,在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将随之加快,一方面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分散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两种力量在不同时空内表现出不同的强弱对比,因此城市空间集中发展还是分散发展历来成为城市空间发展中两种思想、两种主义争论的焦点。我国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逆城市化的空间分散现象,同时城市中心区的集中程度将加剧,这对我国选择合理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提出了严峻的课题。
    是否必须重复西方国家城市化与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演化集中与分散二元发展的经历,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总结其他国家的经验,尽力避免城市空间扩展过度集中与过度分散同时并存的空间管治措施正在成为新一轮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因此,解决集中与分散二元发展的矛盾将使中国的城市政府在今后更加理智地对待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并自觉地利用这一规律合理地确定城市空间的有序涨落,使城市空间扩展的集中化与分散化有机结合。
    八、城市资源分配的公平化与公开化
    公平化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公平地占有城市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不仅体现为时间和空间上的公平,而且也体现为代际公平和代内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平。
    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在以结果公平为特征的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所谓“公正”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市场经济强调效率优先的作用机制又使公平与效率的天平失衡。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并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真正体现出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规划建设理念将成为保障城市社会稳定发展的大事。作为城市演化发展的一种趋势,社会空间的分异将不可避免,城市核心区与周围边缘区、城市开发与城市保护、富裕阶层与社会普通阶层以及社会弱势群体之间等为分配城市土地、环境以及其他资源的矛盾将日益凸现,因此,城市政府将通过提高资源分配的透明度,采取公众展示、参与,以及市场调节与政府管治相结合等一切公开化的手段来杜绝一切暗箱操作及由此而产生的腐败行为,不遗余力地保持城市的稳定发展。
    下载附件: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文章标题
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分会官方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