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防震楼遇强震没有震感

作者: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3 10:02:07 [收藏]

      23个橡胶支座撑起一座楼安全性提高6倍以上这种橡胶隔震技术一直未能全面推广

      房子与地面之间有条比手指宽的缝隙

      在广东省汕头市陵海路38号,建有世界第一幢橡胶支座隔震住宅楼、全国第一幢隔震房屋。1994年5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权威专家将这个隔震居民楼的建成誉为“世界建筑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记者采访设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时了解到,这幢楼的建成缘于32年前在唐山大地震中的发现。周福霖院士同时告诉记者,作为参与四川震区援建的广东省援建单位已经与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联系,这种新型的抗震技术有可能在灾区重建中得以应用。

      ■强震中的隔震楼没有震感

      2006年12月26日,发生在我国台湾海域的强震也撼动了南粤大地。当晚,发生了两次地震,分别为7.2级和6.7级。

      在这次地震发生时,家住汕头市区陵海路38号住宅楼7层的吴先生刚好在旁边的另外一幢楼下,发现这座楼的保卫室房门不停地晃动。而就在几步之外的38号住宅楼里,还住着他的80多岁的老母亲和小女儿。吴先生赶紧冲上楼,发现母亲和女儿正在看电视。“我问她们知不知道地震了,她们说不知道。”吴先生说。

      汕头陵海路38号是一座隔震楼,建成于1993年。这座8层住宅楼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其实却是全国第一幢橡胶支座隔震房屋,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基地隔震住宅楼。1994年5月,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汕头主持召开了隔震房屋国际房屋学术会议,会上有国际权威专家将在汕头建起的这座隔震住宅楼誉为“世界建筑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橡胶支座像一个大蜂窝煤

      陵海路38号隔震住宅楼是一座8层住宅楼,有56间房屋。从缝隙处趴下去观察,可以隐约看见在这座房子底部,几个十多厘米高的橡胶垫将上部建筑与地面隔开。当时这座隔震楼的设计科研组副组长吴仕元告诉记者,这栋楼房不是直接建在地面上的,而是压在23个橡胶支座上。

      “这些橡胶支座的直径有60厘米至80厘米,外形就像是一个大的蜂窝煤”,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介绍说,“这座楼房建成后,已经分别在1994年和2006年经历了两次台湾海峡强震,表现挺好,隔震楼居民普遍称没有感觉到地震。”

      2001年,这种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被列入国家建筑设计抗震规范,编有技术规程、产品标准,这也是唯一一项被写入国家规范的隔震技术。

      ■唐山大地震考察获得灵感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周福霖院士就赶到了唐山震区调查厂房情况。他在唐山的废墟中发现了两座4层的楼房仍然屹立不倒。当他走进去看,发现在墙底下有一层防潮用的油毛毡。

      “就是这个油毛毡起了作用,房子才没有倒。”周福霖告诉记者,如今的橡胶支座其实也就相当于那层油毛毡,就是要把地震和上层建筑隔开。后来,周福霖到加拿大留学,在当地的地震台做了足足一年的隔震实验,这种隔震技术目前已在国外有广泛应用。

      ■隔震楼造价反而便宜7%

      按照1993年在汕头建成的我国第一幢橡胶支座隔震楼和对比楼的造价比较,隔震楼反而比传统抗震房屋造价便宜7%。周福霖院士称,隔震楼可以提高楼房的安全性六到七倍,甚至可以到十倍。在震动台上,模拟的九级十二度地震都没有使得框架混凝土结构的橡胶支座隔震楼受到破坏。

      “5?12”地震发生后,甘肃西部的三座隔震楼情况都相当好,“周围的房子有些都开裂了,这些房子安然无恙”。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表示,这种橡胶支座隔震技术很有可能在四川灾区重建中应用。
    下载附件: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文章标题
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分会官方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