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质量为何问题频出?

作者: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3 10:01:51 [收藏]

      专家剑指五大硬伤―――

      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负责人就房屋建筑质量问题的成因,接受了《广厦时代》采访。

      房屋质量问题一直以来是众多购房人最为担心和烦恼的事情,再贵的楼盘似乎也总避免不了出现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质量问题。问题的出现原因何在?是否能够避免?有怎样的有效手段来尽可能预防和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任孙克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事实上这些年政府监督机制一直在加强,对开发商的要求也更高了,通过施工备案验收制度、监理机制、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等各方面的机制来对建筑质量进行监督。但是,就目前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孙克放认为,政府在承担起监督职责的同时,还必须严格贯彻住宅性能认定指标体系以及大力推行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尽可能从源头上规避和防范建筑质量问题,切实维护购房人的基本权益。

      ●组织模式有问题施工管理不健全高技术人才稀缺

      “开发商选择施工单位很重要,如果选择的施工队不行,那这个项目从一开始便埋下隐患。别看现在每个开发商在盖房子的时候,打出的旗号都是由一些知名建设公司承建,但这里面很多施工队事实上是‘二包’、‘三包’甚至‘多包’的游击队,他们只是挂靠在大的建设公司旗下,并没有相关齐全资质。这样的施工方技术含量很低,建筑工人大多是缺乏专业技术的农民工或季节工,外行盖出来的房子如何保证质量?”孙克放说,漏水、地面不平整、浇注水泥板厚度不够等等问题是低层次的建筑队里经常会出现的。工人没有系统培训便匆匆上马,操作技术不过硬,工程质量肯定无法保证。

      孙克放认为,除了队伍管理上的漏洞之外,施工单位普遍存在人员管理不健全,技术人才稀缺的难题。“现在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很少有愿意到一线施工队工作的,工作强度大和待遇偏低是主要原因。同时建筑工人很多都是临时工,人员流动性太大。施工单位由于严重缺乏高级技工而形不成核心力量,事实上一个熟练的高级技工有时候比工程师还管用,往往能解决很多现实问题。而现在这样的人员也很缺乏,直接导致了施工质量无法提高。”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建筑质量保险制度亟待推出

      “我国房屋竣工验收现在实行的是验收备案,政府只能承担一个阶段性的监督职能,对施工方和开发商还缺少长期的约束力。国内在对房屋质量问题的处置上还停留在保修阶段,这是因为实行的是担保制度,盖房子的时候会有一笔施工押金交给政府,工程完成后再退还给施工方,施工单位也承诺出了问题给你修,可是很多时候房子一盖完这施工队立刻就解散了,日后真出现问题找都没地方找去。国外这方面就规定得很明确,很多国家实行的是房屋建筑质量保险制度,开发商和施工方都必须在保险公司投保并由银行担保,交纳相当数额的保险金,房子一旦出了问题会由保险公司来理赔善后,并对责任方处以巨额罚款。这就从根源上给了购房人利益保障。”孙克放说。

      “从长远来看,只有实行房屋建筑质量保险制度才能持久,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担保是暂时的,保险是长期性的,保险能够更多地照顾到后期效应。现在的建筑施工市场鱼龙混杂,保险制度还可以检验建筑企业的实力,不具备担保能力的小公司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具备实力的公司投保之后必定严格重视工程质量,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再加上招投标等手段来加强信誉度,以过硬产品打造口碑,这也是规范市场的有力手段。”孙克放说。

      ●不严格按照工法施工缺乏过硬施工技能导致通病不断

      “对于一些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我们把它叫做质量通病。”孙克放说,包括墙面开裂、楼板不平、管道漏水等常见问题都属于质量通病范畴,这大多是因为具体操作者施工工法上的粗糙和失误。质量通病问题只能靠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施工来保证,现在很多施工单位不严格按程序要求,民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并不掌握基本工法,乱干一气。需要运用一些新技术的时候更是盲人摸象,无从下手了。“有些东西即便意识到也去做了,但是做得不到位也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这和生病吃药没吃够分量,就无法根治病情是一个道理。”孙克放认为,施工流程工艺要求非常精细,各个环节必须丝丝相扣,任何一点偏差就会导致质量下降,埋下后期隐患。


      ●工艺技术应用和配套错误偷工减料敷衍了事危及居住安全

      “再先进的技术如果用在完全不适合的建筑上,那也是绝对错误的,甚至会导致严重的质量问题,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孙克放说,由于设计理念的失误和施工偏差导致的技术应用失误,一旦出现问题几乎都会带来严重后果,危及到居住安全,不少房子盖完了都得推倒重建并非个例。

      此外,偷工减料图省事所引发的技术不配套问题,在施工中屡见不鲜。以楼体外墙外保温材料为例,外墙外保温必须由专业机构进行检测实验后获得精密数据,从而引导施工安装,按照标准必须经过多层工序,一点都不能马虎,然而这样下来建筑成本会很高。很多承建商和开发商为了追求更高利润而偷工减料,任意修改工艺模式,减少中间的材料和工序。

      施工单位使用混凝土汽块却不使用必须严格配套的砂浆,就是为了压缩成本,使用自制灌制,达不到配套标准而导致楼体墙面开裂。还有门窗塞口工艺,国际上普遍通用的方法是在门窗间先加一个防水层,然后再喷胶闭合。国内具体施工时很多根本不做防水层,都是抹上点胶就了事。时间一长碰上雨雪天气,雨水便从缝隙灌漏到房子里。

      “出现这类直接导致住宅寿命下降的问题就不纯是工人施工不到位的原因了,施工方和开发商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才是始作俑者。”孙克放说。

      ●建材产品质量不过关生产厂家供货商环节必须加强

      目前国内建材生产企业良莠不齐,市场比较混乱。实力有限的中小厂家,往往产品质量不过关,达不到国家标准:比如生产的窗户气密性、水密性都不够,因此会出现双层玻璃中间积水的现象;有的地板看着挺好看,可是用的时间不长就起翘变形;水龙头常换常坏,也把人折腾得筋疲力尽,凡此种种都是产品质量不过关的原因。要是全都换成进口名牌,一般老百姓也承受不了高昂的价格。孙克放说:“产品的不均质,生产者忽视质量把关,盲目追求数量和效益,这样的材料用在施工上,自然也就无法保证建筑质量。”

      “三边工程”隐患多赶工期降成本影响开发商心态

      孙克放认为,导致“五大硬伤”的根源还是在开发商身上,现在全国房地产市场一片火热,价格一路高歌猛进。在巨大利益驱使下,开发商把建筑施工周期压得非常短,甚至地基还没打便开始承诺几个月内交房。上项目盖房子节奏太快,不计后果地赶进度导致了施工质量无法保证。“一个人光顾着往前猛跑,鞋带松了都顾不上系,最后非常容易摔跟头。”孙克放打了个很形象的比喻,他指出国内很多住宅项目都被称为“三边工程”―――边设计、边施工、边入住。开发商多盖房多卖房,极力缩短周期快速回笼资金,导致了从承建商、供应商乃至监理单位各个环节的放松和疏漏,从而引发恶性循环。

      “中国盖房子现在还属于劳动密集型,而发达国家已经属于科技密集型,生产方式完全不一样。以德国为例,他们盖房子主体运用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非常多,以高科技含量来提高效率,省时省力。而我们不少项目的建造速度是以牺牲建筑质量换来的,居住安全和舒适度令人担忧。”孙克放说。住宅性能认定和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为房屋质量炼造“定心丸”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就目前来看最行之有效的房屋质量保障方式应该是推行住宅性能认定和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据了解,建设部发布的《住宅性能评定标准》(通称住宅性能认定)已经于2006年3月1日正式开始执行。这一综合认定包括适应性、环境性、经济性、安全性、耐久性五个方面,可以说是对目前住宅建筑质量的全方位考核。这一住宅技术政策保障体系的完善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市场,保障建筑质量。明细的分类和公示可以还老百姓知情权,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老百姓有了尺子,开发商有了镜子。住宅性能认定将使房地产市场更为透明公正。同时,推行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是对中国现行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将建立一种保障机制,发挥市场在建筑工程质量保证机制中的基础性作用,有效防范和化解工程风险。”孙克放告诉记者,目前建设部正在组织专家编写《工程质量保险实施指南》,不久的将来有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孙克放还指出,在完善和建立房地产法律法规的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强相应的监管工作。比如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主体资格的监管;加强对建筑和监理企业的管理,依法取缔多次出现质量问题的开发单位、建筑单位和监管单位的资质,运用消费者举报、企业信用监管等手段,严厉打击房地产中企业坑害消费者的行为;加强对企业信用的监管,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的监管,对违法违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要在企业经营档案里面予以记录。出现多次违规行为的相关企业则应当被剔除出房地产行业。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下载附件: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文章标题
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分会官方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