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500万吨项目获批钢铁产业再度起跑

作者: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3 10:01:10 [收藏]

    2005年,中国钢铁行业有两个突出特点:钢产量以大于25%的增长速度创下了5年来的最高速度;体现市场经济特点的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的产能和数量达到了历史新高。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由小到大,已成为一支左右钢铁行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有资料表明,目前全国民营和民营控股钢铁企业合计钢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36%以上,在一些钢铁大省则达到70%左右。2005年,这些民营和民营控股钢铁企业钢产量超过1亿吨,达到1.1亿~1.2亿吨,其总产量直逼全国最大的前15家大型钢铁企业产量之和。从以上几组数据,不难看出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的综合实力以及对中国钢铁工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但是,通过进一步剖析,又可揭示出中国民营钢铁企业存在的发展瓶颈和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涵盖了影响中国钢铁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所有弊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中国民营钢铁企业从总体上仍未走出发展的怪圈。

    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两个大的起伏发展阶段,它的景气变化轨迹与中国经济周期变化呈一种正相关趋势。所不同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形上升,而中国民营钢铁企业总的发展路径,却是从一个循环怪圈进入下一个相似的循环怪圈,一次又一次重复着“发展一膨胀一跌落一紧缩”的闭环运动模式。

    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的第一次大发展,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的一次强劲上行,直至90年代中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基础工业和建筑业极大地拉动了钢材消费,民营钢铁企业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仅唐山一地,大小民营钢铁企业多达700余家。

    1998―1999年,世界经济增长受到重创,转趋低迷,加上1996年之后的市场无序竞争,民营钢铁企业受损尤为严重,很快出现了大面积亏损。资金紧缺、结构失调、产品技术含量低等原因导致大部分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在民营钢铁企业集中的唐山市,能正常运行的企业所剩不多,仅占10%左右。到20世纪末,全球性的经济低迷导致国内外钢材需求严重萎缩,中国绝大多数民营钢铁企业都又转回到发展的起始点,差不多十年的运行轨迹在历史的进程中画了一个圆圈。

    为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力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有效地推动了钢铁消费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从2002年开始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并进入重化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中国民营钢铁企业几乎以相同的节奏和激情,再一次重复走入了上世纪走过的怪圈,又迎来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春天。全国民营资本看准了已经到来的“钢铁热潮”,纷纷加大了对钢铁生产的投入。无论是资源丰富的河北、辽宁、山东,市场活跃的东部沿海沿江,还是内地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区,都再一次出现了一批批大小不一的民营钢铁企业。其基本特点不外乎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以长材为主。在资源能耗浪费、环境污染、结构趋同、技术含量不高的情况下,这民营钢铁企业以灵活的营销手段,从庞大的钢铁消费中,获得了丰厚的短期利润。以2004年为例,我国全部钢铁企业共实现利润1100亿元,其中中钢协成员单位实现利润811亿元。这些成员单位中,有为数不少的民营钢铁企业,而成员单位之外,更多的是民营钢铁企业。可以说,2004年,民营钢铁企业共实现了约400亿元以上的利润。然而,积聚了巨大财富的民营钢铁企业群体,却未历练出钢铁般的身躯,面对经济风浪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它们显得“弱不禁风”。2004年以来,国家调控措施陆续出台;2005年,《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发布,钢铁行业过热的发展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钢材价格的起起伏伏给许多民营钢铁企业带来了冲击,不少生产线或减产或停产检修,库存超过正常储量,线材、螺纹钢、中厚板、热轧带钢等主要产品的生产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面对越来越微薄的利润,甚至连规模在七八十万吨的企业老板也发出了“原料涨钢价跌,没法干了”的感叹。事实表明,中国民营钢铁企业在最近的钢铁景气升跌中,又再现上世纪末已经走过的

    目前,中国民营钢铁企业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在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正面临着一个浴火重生的重大转折期。历史镜鉴,中国民营钢铁企业已不再具有重走发展怪圈的条件和环境,亟待从进入“十一五”的第一步开始,寻求实现螺旋形上升的腾飞之路。

    民营钢铁企业发展怪圈的原因

    中国民营钢铁企业作为钢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发展之快,产能增长之多,超过了同期其他经济性质的钢铁企业群体,为何却又一而再地重复“发展一膨胀一跌落一紧缩”的循环怪圈?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探索民营钢铁企业健康发展之路至关重要。


    中国民营钢铁企业已经经历的两次大发展,几乎具有同样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原因。外部条件对民营钢铁企业的“发展-膨胀”阶段的推动作用较为显著。从主要外部条件看:

    世纪90年代初的崛起,还是“十五”期间的兴盛,都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拉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乎以高出任何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而领先于世界,特别是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和经济类型的转移提升,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与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和国内消费三大领域的高速增长,客观形成了钢材需求的巨大市场,加上钢铁拉动钢铁的内在驱动,为民营钢铁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996年中国钢产量达到1亿吨,2000年增加到1.28亿吨,“九五”期间总量增加近3000万吨,增长30%左右。“十五”期间,中国钢产量增加2亿吨,增幅高达254%以上,差不多是“九五”期间的8倍。这段时间频频出现钢材才从轧机下线,还烫手就装车拉走的热销现象,这也就促成了民营资本蜂拥而入的热潮。

    很多民营钢铁企业得利于特别的“地利”。中国民营钢铁企业属地基本都是地市级以下城市。不少地市级政府仅仅围绕本地区的发展来选择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提供的优惠政策也是非常吸引人,有的甚至为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落后企业大开方便之门。“十五”期间,我国几个钢铁大省的民营钢铁企业发展非常快,一方面是因为原有民营钢铁企业的再度崛起,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外部民营资本对地方钢铁产业的大幅投入。我国北方一些省区成了钢铁企业投资的重点,来自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东南沿海的民间资本和人才,纷纷落户在这些“梧桐树”上,迅速建起了连片的钢铁企业,并很快成为当地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在某些经济落后小县,由于民营钢铁企业贡献之大而获重奖百万元以上的事例并不罕见。“地利”之效使其他经济性质的钢铁企业难望其项背。

    很多民营钢铁企业受益于非常的“人和”。在同一时间,相当多的民营钢铁企业在地方上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人士方方面面的帮助。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2004年4月份被国家查处的“铁本钢铁公司”。新华社记者当时在追踪“铁本事件”始末的文章中,对这个原不知名的小钢厂违规兴建年产840万吨钢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过程进行了充分披露,让人们看到在审批、土地、贷款和环保等关键环节中,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越位、缺位和集体沦陷,许多人的失职与失误促成了一个庞大违规钢铁项目的上马,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在我们分析中国民营钢铁企业过去的发展之路时,可以清晰地看到很多民营钢铁企业在走进发展怪圈时,某些特有的“地利”和“人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要推动中国民营钢铁企业健康发展,必须摆脱特别“地利”和非常“人和”的“呵护”,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

    内部原因对形成民营钢铁企业步人发展怪圈的“跌落-紧缩”阶段影响尤为明显。从主要内部原因看:

    很多投资决策都属于短期利益主导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这几年的钢材市场需求量快速增长,导致其价格涨势飙升,大量民间资本看准一时的钢市繁荣和暴利,便急不可待地先后大量投资钢铁工业,使许多停产已久的钢铁企业重新开动同时又催生了一大批新项目的上马。“大干快干”投资钢铁的状况演绎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市场争夺战,为尔趋同产能的过剩埋下了伏笔。

    紧抱“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发展观,在低效率的道路上直线前进。从很多民营钢铁企业(不包括单纯轧材企业)的兴衰史中,可以看到他们走的几乎都是一条路:先上铁,再上钢,然后上材。钢材也几乎都是从线材、螺纹钢和带钢等投入少、赚钱快的大路货做起,亦步亦趋,滚动发展,生怕“肥水流入外人田”。随着基建项目的扩充,资金投入的增多和企业管理难度的加大,发展步伐往往越来越慢,一遇风吹草动,新项目往往就夭折在扩张的某一个过程中,最终还拖累了整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自满于低成本经营,丧失了创新发展的良机。凡是在经济景气周期中受挫的民营钢铁企业无不是在这方面栽了大跟头。本来低成本经营是一项利于企业发展与竞争的良策,但在过去被许多民营钢铁企业运用得过了头,甚至给全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步入发展怪圈的民营钢铁企业,在依靠产量高增长的同时,差不多都不计后果地自满于低成本经营。众多企业对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破坏,致使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恶化。民营钢铁企业数量庞大的河北省,由于企业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地方权威报刊直呼“能源和多种矿产资源全面紧张,几乎贯穿近两年全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其结果直接威胁着民营钢铁企业的未来。不少企业为了追求超低成本,在要求员工经常加班加点的同时,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却很低,而且员工的社会保障欠缺,形成了招人容易留人难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单纯追求高利润的低成本策略的“指导”下,许多企业少提或不提折旧,科技投入低、技术改造严重滞后,难以及时进行产品、技术、装备的结构调整,丧失了创新发展的良机。

    “宁当鸡头,不作凤尾”,难以实现最佳时机的联合重组。2004年以来,在国内外钢材市场的起伏变化中,处于国家宏观调控漩涡中心的民营钢铁企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出台,提高了各种资本进入钢铁行业的门槛,中国民营钢铁企业感受到了双重压力。在新形势下,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相当数量的企业则日见困难。出现这种局面与大多数民营钢铁企业“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狭窄心胸不无关系。过去的几年本来是企业联合重组的最佳时机,而一些民营钢铁企业却在收获高额利润愈加膨胀的行为与心态的驱使下,很少考虑未来的风险,没有接受被并购的心理预期和准备,时至今日才猛醒自身力量的单薄,深陷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之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发展-膨胀-跌落-紧缩”的发展怪圈主要有这样几个现象:从发展方向上看,企业在完成一个周期后未能进入更高级阶段,而是重复了简单的循环;从前进的道路上看,企业总是企图绕过曲折的过程,而一味寻求捷径直线前进;在发展观念上,存在着循环论和直线论的片面性。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的再度崛起,最基本的前提在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摒弃循环论与直线论的悲观情绪和急躁冒进。

    “发展一调整一发展”螺旋形上升的振兴之路

    当前,中国钢铁工业正处于历史性转折的新时期,中国民营钢铁企业应该坚持“发展一调整一发展”前进模式。也就是说,要从既有发展的基础出发,肯定过去正确、积极的成果,否定以前影响发展的落后或错误的观念行为,通过坚持科学发展观,进行企业组织、产品、装备和管理的不断调整创新,从而在新的起点上达到更好更快的健康发展。“发展一调整一发展”前进模式的关键在于“调整”这个环节。调整需要充分认识过去的成绩,需要否定导致今天处于困境的内在原因,找到必须改变的关键环节,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寻求新的突破。其中,待突破的关键环节有:

    无依附的过度自我发展。钢铁企业的自我发展,是以个体企业的发展为中心,以自我判断和选择的市场为目标,对自己可获取和可控制的全部生产要素进行经营运作。大多数民营钢铁企业过度坚持自我发展是造成今天“弱不禁风”的重要原因。这些民营企业大部分在钢材市场价格飚升时快速进入,以“大捞一把”的心态仓促上阵,一旦市场变化,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规模小、产品市场趋同、技术含量低,特别是发展过程中无所依附,在市场中飘忽不定,必然首当“海啸”其冲。在重在解决好无依附、过度自我发展问题的调整中,每个民营钢铁企业都要为自己的发展找到依附物,以某个领袖企业为核心,与其形成集团化发展态势,努力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过程中,成为一个集团企业产品战略组合中特、专、精的合理组成部分。

    超低成本追求。在近几年的盈利旺季里,民营钢铁企业最为得意的,大概当属超低成本追求了。“短、平、快”的发展组合拳,使不少民营企业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建成了一条条钢铁生产线,宛如造币机器隆隆开动。小高炉、小转炉以及叠轧薄板轧机和横列式轧机等国家陆续淘汰的设备起死回生,或改造或新建,其成本之低确实可观。例如,过去2000多人、月产3000吨的一台叠轧薄板生产线,到现在,便有了以400人创造月产7000多吨板材的产出纪录。这些企业在高污染、低工资和低成材率等高资源消耗中,斩获了丰厚的利润。对于如此易于获取的利润,不少民营钢铁企业将其中的一部分投入了下一轮低水平主体设备的基建和改造中。

    漠视创新发展。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中国企业较为普遍的问题,这导致了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优势企业存在明显的差距。在科技投入方面,美国一家跨国公司2004年的投资多达97亿美元,几乎相当于我国所有企业全年科技投入的一半。如果钢铁企业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没有突破,将难以实现“发展-调整-发展”的的跨越发展。

    恐惧淘汰。中国民营钢铁企业走上螺旋形上升的健康发展之路,不可回避地会遇到一个淘汰落后的问题。《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2005年年底国家公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等文件,对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发展和淘汰落后进行了严格的界定,把许多民营钢铁企业推到了更深层次调整的风口浪尖上。作为探索,很多民营企业都将要直面淘汰落后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首先应该主动参与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在大的发展格局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位置;然后,按新组建的企业集团发展要求,加快淘汰落后装备和技术改造的步伐,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以换取资本的保值增值。有了这种共识,淘汰落后将不再可怕,民营钢铁企业只会在淘汰落后的历史进程中重现辉煌。

    确实,中国民营钢铁企业在钢市的起起伏伏中,已走到了发展十字路口的边缘。走出困境,实现“发展-调整-发展”,除了启动内在动力之外,尚需要外部强大的牵引。全国一批特大型钢铁企业对此负有重大的历史使命。

    首先,要求特大型钢铁企业要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己任,积极推进包括民营钢铁企业在内的联合重组。民营钢铁企业资本巨大,存在调整发展的广阔空间,特大型钢铁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品牌优势,通过联合重组,加快民营钢铁企业的转换过程。目前,民营钢铁企业已有争取联合重组的主观想法,如果没有一批特大型钢铁企业的引领,一些民营钢铁企业只能在全国处于第三、第四层级的企业间进行重组,最终不可能走出被淘汰的阴影,特大型钢铁企业也会为此付出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沉重代价。

    其次,要求特大型的钢铁企业以广阔的世界眼光,正视自身与广大民营钢铁企业的共同命运和责任。3亿吨钢意味着中国钢铁产业日益强大,牢固了世人不可轻视的地位,这其中有广大民营钢铁企业的功绩。同时,3亿吨钢也意味着中国钢铁工业将面临一系列新的变化和更加严峻的挑战。当前,新日铁、安赛乐、浦项和米塔尔等国外钢铁企业已经或将要与国内优势钢铁企业结盟。这些企业以较低的进入成本,快速获取了中国某些高端钢铁产品的市场,形成了对中国钢铁企业的打压,其影响之大令人倍感沉重。特大型钢铁企业对广大民营钢铁企业的关注与扶持,是巩固中国钢铁企业市场竞争实力的重要举措。

    最后,坚持自主创新,早日创造并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工艺、装备,是打造钢铁强业的根本。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群体为做大中国钢铁产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今后也必将会在做强中国钢铁产业的奋斗中,起到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特大型钢铁企业只有在联合广大钢铁企业包括民营钢铁企业的基础上,才可能获得更多的改扩建与科技投入资金,增大对外谈判的话语权,使全国的有限能源、矿产资源和运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以不同市场追求的特大型钢铁企业为核心,完成高集中度下特、专、精企业的战略组合,有助于形成在不同产品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这也是中国钢铁行业做强的坚实基础。


    下载附件: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文章标题
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分会官方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