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进入恐龙时代

作者: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3 10:00:50 [收藏]

    中国钢铁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3到5年后,钢铁行业中的规模经济效应将走向它的反面。而在这3到5年里,“吨位说话”的游戏规则会以无以复其极的方式上演。
    引发此番中国钢铁“吨位大战”的,是始自2003年的宏观调控。2005年,宏观调控达到了高潮。7月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出台;12月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出台。一年内由国务院颁布两份产业政策,在新中国建政史上实属罕见,而同时指向钢铁产业,更为“大跃进”以来绝无仅有。
    作为我国首部完整的钢铁产业“大纲”,整治近两年“大炼钢铁”的热潮,打造我国钢铁“航母”,被认为是钢铁新政的重要内容。其中明确“到2010年,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从目前国内钢铁企业的实力来看,2010年两个3000万吨的企业最有可能的是宝钢和鞍钢。
    宝钢去年产量已经突破2000万吨,今年不少大型投资项目竣工,产量能再上台阶,到2010年达到3000万吨不成问题;而鞍钢与本钢的重组依然尘埃落定,钢铁新政中也特意提到了鞍山―本溪地区将进一步联合重组,鞍钢和本钢目前的产量联合起来接近2000万吨,新鞍钢也必能在两个3000万吨级企业中抢到一个位置。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新政中还对产业集中度作了具体标注“通过组织结构调整和适当扩大现有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0年,具有炼钢能力的企业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
    据初步分析预测,2010年我国钢产量可能达到4亿吨至5亿吨以上,假设钢铁产业集中度能达到70%左右,前8家钢厂合计的钢产量则应达到3亿吨至3.5亿吨,平均每家钢产量则应达到3500万吨至4000万吨。实际上,笔者接触到的业内高层分析,2005年中,中国钢铁业就已经突破了日产万吨的大关。如果再加上刻意隐瞒的新增产能,这个数字只高不低。
    深入到字里行间,不难发现钢铁新政的一大逻辑缺陷:主观目的是遏制钢铁产能的过度膨胀,而客观上变相鼓励企业不惜代价、不择手段上马新的产能,至少在未来3、5年内是如此。道理很简单,如果不能在新政开列的时间表内,跻身前15强,则意味着企业必须拱手让人或者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从目前国家新批准的鞍钢、马钢和宝钢项目等情况观察,以及新近发生的首钢“西进”收购水城钢铁、武钢与鄂钢合并及后来的合资吃下柳州钢铁,再有鞍本联合、中信泰富收购大冶特钢等等一系列并购和重组事件看,都是钢铁产业政策的提前演绎。
    笔者无意鄙薄钢铁企业增量升级和重组做大的行为。问题在于,钢铁企业尤其是一线企业在做增量或重组时,直瞄着一个准星,那就是能否在2010年做出2000万吨以上的产能来。吨位固然意味着规模经济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领先优势。但是,吨位亦有它的反面:产能越大,则固定投资越大,消化产能的压力和风险也就越高。
    事实上,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阴影正在袭来。
    自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中国工业消费品的供求逐步呈现出全面生产过剩情况。在工业生产资料生产方面,制造业中的加工业长期以来就是“长线”,由于住宅和汽车等新一代耐用消费品主要是依托重工业提供,所以形成了上游能源、矿产和原材料等少数几个产业的相对“短线”,并促使价格大幅度上扬。但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2003年以来大量社会资本迅速流入短线部门,很快就形成了新的供给能力。
    因此,制造业中的短线部门将在本轮投资周期过去后,也转成“长线”。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看,钢材、铝材和水泥等从年初以来就出现了过剩,引起价格大幅度下跌。煤炭最近也开始出现过剩情况,不同品种的产品价格下跌了10%-20%。电力供求缺口去年为3500万千瓦,目前已缩小到2000万千瓦,缺电的省份也从去年的25个减少到目前的18个,估计到今年年末,缺口会进一步缩小到1000万千瓦以内,因此至多明年就可以达到供需平衡,2007年也将开始过剩,所以到2007年中国将没有“短线”部门。
    2007年,可能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生产能力集中释放,生产过剩可能会来得很猛烈。产能过剩所引发的价格战如今已经拉开序幕。一些观察家预计,过去几年钢铁需求的迅猛增长势头将有所减缓。美国新泽西的钢铁业研究分析公司预测,过去3年中国20%的钢铁需求年均增长率从2004年年中起将开始大幅下降,之后保持在6%左右的水平。布鲁塞尔国际钢铁协会的预测相比之下则乐观一些,他们认为2005年后中国钢铁需求的增长率会降至8.8%的水平。目前的生产过剩还是局部的、较小规模的,但是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供给增长率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超过需求。
    预测中的需求下降似乎并未让中国钢铁企业筹集资金扩大生产的步伐有所减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前11个月,中国金属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一倍多,达到人民币2960亿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则已经发出警告称,钢铁行业的盲目扩张会带来产能过剩的风险。
    钢铁因其辐射力和渗透力之强,原本就是一个周期性特征显著的行业。在周期性行业中生存,产能过剩本身就是钢铁企业的宿命,这并非已经和即将形成的中国钢铁恐龙们前行中的致命陷阱。危险在于,产能过剩可能会激活这些钢铁恐龙肌体中致命的“病毒”。
    在此番造“龙”运动中,新建钢铁项目50%-60%的融资都来自银行贷款,如果钢铁市场下滑,这类投资变成坏账的风险就会遽然增加。以一家年产量1000万吨的钢企为例,如果要在2010年达到2000万吨产能,则需投资300亿元以上;如果这些投资60%来自银行贷款,则意味着该企业未来要偿付的银行本利和在200亿元以上。按照当前国内钢铁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均值5%计算,企业偿清贷款的时间在20年以上。一般来讲,钢铁新增产能的建设期在3年左右,也就是说,该企业产能达产之日,很可能即是中国钢铁产品滞销之时。果如此,不要说偿还银行本金,单单利息就会把这家企业逼上绝境。
    客观地说,中国钢铁业界并非没有意识到造“龙”运动的悲剧前景,只不过在新政的鞭策下无暇把目光放得更远罢了。新政制定者们如果能像规划“吨位”一样,把企业驾驭波动性的能力放在调控的显要位置,或许来得及挽救那些“恐龙”们。果如此,将是中国钢铁新政之幸,更是中国钢铁企业之幸。
    下载附件: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文章标题
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分会官方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