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就钢铁强国梦――鞍钢发展壮大纪实

作者: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3 09:25:07 [收藏]


      30年岁月荏苒,30载风雨沧桑。30年来神州大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世人瞩目和慨叹。回首30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每个中国人都有切身的感受和理解。鞍钢人的理解更为深刻。

      就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1978年9月18日,邓小平来到鞍钢视察。他在视察后专门针对鞍钢发展问题发表的讲话,后来被收入到《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题目是《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企业》。在这段讲话中,他对鞍钢的改革、改造、管理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不仅让鞍钢人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更是为鞍钢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国企改革发展确定了一个风向标。

      30年来,鞍钢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加快技术改造,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昂首挺进了世界先进钢铁企业行列,使鞍钢人钢铁强国的梦想得以实现。

      改革开放30年,鞍钢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以观念转变为前提的。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为推动鞍钢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人们将压抑多年的热情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经济建设热潮中。鞍钢人也对自己的发展道路做出了新的思索和抉择。鞍钢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实现了管理体制从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向以计划经济为主与发展商品经济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企业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从封闭经营转向开放经营,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走自我改造、自我发展道路。这一观念的变化给鞍钢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这一时期,鞍钢的生产规模由1978年的铁、钢、材分别为640万吨、686万吨、385万吨提高到1994年的铁790万吨,钢815万吨,钢材555万吨。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钢铁行业在1993年达到一个顶峰后形势急转直下,使鞍钢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解放思想,转变已深深植入干部职工头脑的计划经济观念,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成为鞍钢走出困境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一场转变观念的“头脑风暴”在鞍钢内部展开,并一直持续了十多年,这对鞍钢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鞍钢从1995年起到2006年连续开展了分别以“痛失一汽传统市场的反思与警醒”、“如何振兴鞍钢”、“怎样当家作主为振兴鞍钢做贡献”、“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如何深化改革、提高市场竞争力”、“科教兴企”、“如何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实现第一步奋斗目标”、“中国加入WTO,鞍钢怎么办”、“入世后的鞍钢如何生存发展”、“如何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转变观念,推进‘三个创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鞍钢怎么办”等为题的12次大讨论,从而使广大干部职工彻底摒弃了计划经济旧观念,树立了市场是企业的生存空间、用户是“上帝”、资金是企业的血液等市场经济新观念,为加快鞍钢改革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进一步理清了做好鞍钢工作的思路。在生产经营上,理清了正确处理数量效益与质量效益关系,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正确处理生产组织与市场营销关系的思路,坚持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组织生产;在技术改造上,理清了正确处理粗放扩张与集约发展关系的思路,坚持自主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改善品种结构;在企业改革上,理清了正确处理“转机”与“建制”及保持稳定关系的思路,坚持转变运营机制,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管理上,理清了正确处理深化改革、加速改造与加强管理关系的思路,坚持科学管理、严格管理的体制;在长远发展上,理清了鞍钢跨世纪振兴发展的思路,坚持建精品基地、创世界品牌,进军世界500强,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的目标。

      改革开放30年,鞍钢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以深化改革来推动的。通过不断的推进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为鞍钢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自1979年开始,鞍钢在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的指引下,逐步推进和深化企业改革,使鞍钢走出计划经济的束缚,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标志的经营机制改革到承包经营和三项制度改革,鞍钢先后实行了“上缴利润承包”、厂长负责制、“三包两保一挂钩”总承包、总经理负责制以及分配制度、用工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三项改革等,并初步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上岗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新型机制。伴随着这些不懈的改革探索,鞍钢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发展之路。

      然而,市场经济带给企业的冲击是全方位的。鞍钢在艰难的探索中开始了对企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鞍钢积极稳妥地逐步推进和深化企业改革,调整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机制体制,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当时,几十万人同吃钢铁饭,企业办社会让鞍钢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从1995年开始,鞍钢开始在巨大的压力中开始改革。实施精干主体、分离辅助,推进辅业改制。分批将钢铁主体35个厂矿中的74个集体所有制企业与主办厂分离,解决了全民与集体之间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问题;进一步优化钢铁生产组织结构,实行专业化管理;将23个辅助单位从钢铁主体分离,授予委托法人资格,成为全资子公司;将所属中小学以及公安系统、医疗单位等移交地方。职工养老保险全部纳入省级管理,失业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先后完成了鞍钢建设总公司、机械制造公司、房产建设总公司等7家单位辅业改制工作,组建了董事会、监事会,按照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稳定运行。对于分离单位和子公司按照责权对等原则构筑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择机上市,进军资本市场,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鞍钢于1997年组建了新轧钢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和深圳上市;2000年落实国家“债转股”政策,组建了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又整合重组新轧钢股份有限公司和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钢铁主业实现整体上市。鞍钢抓住了一个个有利时机,在资本市场上募集到大量的资金,为鞍钢全面技术改造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为鞍钢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择优、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打破劳动用工终身制,推行全员达标培训、竞争上岗,做到员工能进能出。对管理和生产操作人员实行岗薪工资制,对经营者实行年薪制,对科技人员实行科研项目效益工资制。这些改革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一项项改革的稳妥推进,让鞍钢这个巨人轻装上阵,增添了活力,有能力将钢铁主体做强做大,也推动了辅业的健康发展。

      鞍钢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国有老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并在推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建立了企业核心和专业管理制度体系,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已全面通过 ISO9002 质量体系认证,船用钢通过 9 国船级社认证,石油管通过 API 认证,建筑材料获英国劳氏公司 CE 标志认证书,钢铁主体通过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 OSHMS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自主开发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ERP)上线运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销一体化系统。鞍钢借鉴世界顶级企业的管理经验,加大对管理模式的总结、提炼力度,全力打造管理品牌,在兼并重组和合资合作过程中实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输出。

      改革开放30年,鞍钢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装备的进步。加速改造,使鞍钢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企业的行列,为鞍钢的腾飞创造了坚实的物质条件。

      发展是解决鞍钢所有问题的根本,要发展鞍钢必须进行技术改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鞍钢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六五”到“八五”期间先后完成第三炼钢厂改建,新建10号高炉、线材、宽厚板等项目。但这一时期的技术改造,尽管在产量规模、产品质量、品种结构、技术上装备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落后的局面没有显著的改善。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鞍钢技术装备陈旧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十分突出。到1995年,企业资金短缺,债务负担沉重,经营严重亏损,鞍钢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严峻现实,鞍钢人清醒地认识到“不改造就没有出路、不改造就不能生存发展”。

      当时有人说鞍钢“不改造是等死,搞改造是找死”。然而鞍钢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奋然崛起,走出了一条对老国企具有示范意义的技术改造和发展之路――“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这十二个字,不仅是鞍钢十多年改造发展的真实写照,更真实地记录了鞍钢人困境中探索创新的不懈征程。

      “平改转”、“全连铸”拉开了鞍钢淘汰落后、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序幕,1780工程则为鞍钢搭起了腾飞的平台。在此后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鞍钢全方位的技术改造全面铺开,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转炉、焦炉、热轧、冷轧、镀锌、彩涂板、冷轧硅钢生产线,使鞍钢形成了从热轧板、冷轧板、冷轧硅钢到镀锌板、彩涂板的完整产品系列,使鞍钢从矿山、焦化、炼铁、炼钢、连铸到轧钢全流程的工艺装备全部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为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结构的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鞍钢老区的技术改造基本完成,建成了年产1100万吨精品基地。

      在加速老区改造的同时,2006年5月,鞍钢立足自有技术力量,建成我国首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从烧结到高炉,从转炉到连铸,从热轧到冷轧的高效、紧凑式、节能型和生态保护型的全流程现代化钢铁生产线。众多先进技术工艺和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的应用,让鞍钢西部现代化板材精品基地在“高起点”上起步,鞍钢整体装备水平跃入世界先进行列,总体产量规模达到1600万吨,竞争力明显增强。

      在基本完成了鞍钢东部老区和西部新区的技术改造后,鞍钢再出大手笔。2008年9月,鞍钢全流程自主设计、集成、施工建成的又一座现代化精品钢材生产基地--鞍钢鲅鱼圈钢铁项目竣工投产。鞍钢鲅鱼圈钢铁项目的建成投产,优化了鞍钢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全面增强鞍钢产品的竞争力,全方位满足用户在品种规格方面的不同需要。也可使鞍钢占据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前沿阵地,有利于以更加积极的态势置身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2007年,与凌钢合资组建鞍钢集团朝阳鞍凌钢铁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朝阳新项目。

      目前,鞍钢钢铁主业完成了三大生产基地的布局,整体发展再上新水平。

       改革开放30年,鞍钢的发展逐步融入世界。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积极进军国际市场,与国际先进企业共同“登山”,以开放的思维和全球视野谋划自身发展。

      以产品“走出去”为突破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而且目标市场由过去单一的几个国家,发展到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众多国际知名企业的供货商。2007年,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产品比例达到90.7%。

      探索合资合作新途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收购澳大利亚金达必公司12.94%的股份,成为国内钢铁企业参股国外上市矿业公司的“第一人”,并与其签署了合资开发卡拉拉铁矿的协议。意大利收购维加诺公司60%的股权,使鞍钢拥有首个海外钢材加工中心。与武钢、宝钢、首钢组建合资公司,联合开发利用海外资源。与美国GE公司、韩国STX公司、日本美达王集团等国际名企进行战略合作,拓展了国际化经营领域。与韩国现代钢集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开发、试制冷轧汽车板。

      同时,鞍钢频频与世界顶级企业展开合作,在“非钢”领域寻求突破。鞍钢与比利时贝卡尔特集团签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立合资公司,专门生产及销售高附加值的优质轮胎用钢帘线。鞍钢与通用电气公司缔结战略伙伴关系,以提升自身在低压电器产品制造和生产组装方面的能力。鞍钢与维苏威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合资组建耐火材料公司,共同开发静压耐火材料和功能性耐火材料等高品质产品。这些举措,盘活了原有非钢产业资产,为鞍钢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

      改革开放30年,鞍钢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工艺技术改进,装备水平提高,新产品研发使鞍钢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强化钢铁产业前沿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课题中,承担了研发高端产品生产工艺技术、节能与环保技术等方面的3项课题。启动了首批20项对鞍钢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的科技重大项目。自主开发的1780大型宽带钢冷轧生产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浮选柱提纯磁铁精矿工艺技术研究获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发生产的高强集装箱板、高强船板、高级舰船用钢、镀锌板、涂层板等高端钢材品种已经实现产业化和市场规模。目前,鞍钢形成了以上述高端产品为主导的热连轧钢板和钢带、冷轧薄钢板及钢带、涂镀板、宽厚板及中板、冷轧硅钢、大型轨梁、无缝钢管和线材八大精品系列。在品种、规格、材质方面覆盖汽车用钢、石油用钢、铁路用钢、桥梁及建筑用钢、电力用钢、交通运输用钢、轻工家电用钢和军工用钢等各个重要应用领域。加强装备制造工艺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形成了冶金成套设备、水电产品和专项产品三大类产品格局,产品出口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成功地为三峡电站试制出70万千瓦水轮机下环,鞍钢具备了生产大型先进水轮机部件的能力,改变了此类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

      我国第一条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鞍钢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带钢生产工艺(ASP)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成功输出到济钢,不到6个月实现达产,鞍钢成为国内首家具有成套技术输出能力的钢铁企业。

      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加速推进“四个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进军世界500强,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

      近年来,鞍钢适应国内外钢铁行业发展趋势要求,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四个转变”,企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在长大方式上,从投资新建为主向投资新建与兼并重组并重转变。在产业布局上,从内陆发展向沿海发展和国际化经营转变。在自主创新上,从核心技术的“追随者”向“领跑者”转变。在对外输出上,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和管理输出转变。

      展望未来,鞍钢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瞄准世界钢铁工业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深化改革和自主创新之路,到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
    下载附件需要消耗0点,您确认查看吗?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文章标题
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分会官方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