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从这里崛起

作者: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3 09:23:38 [收藏]

    在马钢一铁总厂的大门里侧的墙上写着这样

    一句话:马钢从这里诞生,城市从这里崛起。1952年底,就是在这里,全国各地

    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告别亲人,带着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风餐露宿,在战争

    的废墟上建立起了崭新的马鞍山铁厂。1953年9月16日,这里炼出了新中国成立后

    华东地区的第一炉铁水,也开始了安徽钢铁工业的新纪元。

      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今天的马钢已从当年的小铁厂发展成为具有800万

    吨钢铁生产能力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拥有我国最先进的热轧、H型钢生产线和

    我国最大的车轮轮箍专业生产厂,建成了车轮轮箍、高速线材、H型钢、棒材等15

    条国际标准生产线。50多年来共为国家创造了380多亿元的资产,上缴了100多亿

    元的税金。仅今年上半年马钢就完成产值181.22亿元,对马鞍山市工业增长贡献

    达到了71.7%。马钢也是继宝钢、鞍钢和沙钢之后第4个进入世界级钢铁企业的中

    国钢铁企业。而这一切都是靠几代自强不息的马钢人奋勇争先,在创业中勇于创

    新、在创新中艰苦创业争取来的。

      抢抓机遇艰苦创业实现跨越发展

      在马钢的发展史上有过三次重大的发展机遇,马钢人都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和

    执着的精神发现了它们并都抓住了它们,这才成就了今天马钢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大地上行驶的火车仍然全部用的是"洋轮洋箍",中央

    政府决定自力更生建设中国自己的车轮轮箍厂,厂址选定在河北宣化和四川宜宾

    ,但是经过三次初步设计方案和两次变更厂址的波折后,1961年初,邓小平总书

    记主持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最终决定,将车轮轮箍厂由宣化迁址到安徽的马鞍

    山迅速进行建设。这使得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马钢却凭着敢闯、敢拼的创业创

    新精神迎来了自己发展壮大的第一个春天。

      2万多名施工人员怀着振兴民族工业的雄心,在荒丘野地里搭起了茅草棚。70

    0多个日夜里,建设者们高唱着"披荆斩棘战四方,五湖四海是家乡,踏平万重荒

    山岭,建起千座大工厂"诗句,在没有设计经验、设计资料和专门技术的情况,马

    钢成功轧制出第一个国产轮箍。1964年7月2 9日,又成功地轧制出我国第一个直

    径840毫米的整体车轮,宣告了中国火车只能使用"洋轮、洋箍"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了。马钢车轮轮箍厂的建成投产成了中国人的"争气工程",它与大庆油田投产、

    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和原子弹爆炸一起,被中央政府称为我国工业和国防建设的

    四大成就。今天,马钢生产的时速270公里的高速车轮已通过国家技术鉴定,"马

    钢牌"车轮轮箍已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马钢发展的第二次机遇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

    制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能否改变单一的生产结构,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设

    备和技术,在技术上拉近与国外企业的距离成了事关马钢发展的重大课题。针对

    当时国内仅有一家27米/秒的高速线材企业的局面,马钢决定引进一套具有当时世

    界先进水平的高速线材轧机。然而当时的马钢在钢铁行业依然还是个"小弟弟",

    其他大钢厂都没有引进过这样先进的设备,马钢能够驾驭和消化得了它吗?行业

    内部有人怀疑,国家主管部门怀疑。在种种质疑声中马钢成立的项目小组出发了

    ,三年多的时间里,小组的四个成员往复奔波于马鞍山、合肥和北京之间民。作

    为小组成员之一、马钢高速线材第任厂长的夏鹤鸣十年前就退休了,回忆起为马

    钢争取这个项目的过程,他依然十分激动,他说:"那时候正处于国家对冶金行业

    进行宏观调控,许多项目都在陆续下马,同时也有其他大钢厂也打算上这个项目

    ,因此这个项目的争取过程非常艰难,项目小组成员没有一个人叫苦,也没有人

    计较报酬和个人得失"。

      经过1234天的努力之后,马钢从德国施勒曼?西马克公司引进全套具有80年

    代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线材轧机项目终于获得批准。为了能充分发挥这套设备的

    效益,马钢选派了大批工人的技术骨干外出学习。1987年5月这套设备投产后,马

    钢人对它进行的技术改造80多项,使其创造了令世界同行震惊的班产量771吨、轧

    速119.1米/秒的纪录。这条生产线在投产的第四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成本,18年

    间为马钢创造了30多亿元的利润。历史的车轮走了1992年2月,邓小平南巡谈话震

    撼神州大地。能否成功地进行股份制试点改革成为决定马钢能否成为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现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国务院最初备选的全国30家股份制规范化试点的企

    业名单中没有马钢,名单压缩到20家时依然没有马钢,经过安徽省委、省政府和

    马钢人不懈努力,在当年9月国务院最终公布的9家试点企业名单中出现了马钢这

    匹黑马。

      作为大型钢铁企业搞股份制在中国尚无先例,马钢历经40年风雨、包袱沉重

    ,要直接改造为上市公司,一下子跨越几个台阶,难度可想而知。但马钢人深知

    机遇难得,不能坐失。为了同国际市场经济接轨,又要符合中国法律的要求,十

    多万人的马钢人分灶吃饭,集体企业的3万多人与马钢脱钩。经历了改革的阵痛,

    冲破了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冲突、企业重组等屏障,马钢A股和H股相继上

    市。钢铁业在国外被认为是夕阳产业,其股票的发行也一直不被看好,而马钢的A

    股上市后却供不应求,H股上市当日即上涨了60%,为马钢募集到生产急需的64亿

    元资金,马钢股票的成功发行成为"中国钢铁第一股",为马钢日后跨越式发展打

    下坚实的基础。

      2000年至2004年的五年时间里,中国钢铁行业出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市场

    一路走高,马钢抓住时机,使企业的生产规模从2000年的400万吨跃迈上2004年的

    800万吨钢配套生产能力,四年迈了三大步。

      自强不息不断在创新中创业

      在新中国的冶金规划蓝图上,马钢最初只是作为一个为上海重工业提供年产2

    0万吨的生铁的原料供应基地,但是到了1958年,他们不仅将生铁的年产量提高到

    50万吨,还在被苏联专家断言的"地形地势不适宜发展钢铁工业"的地方炼出了第

    一炉钢水,轧制出自己的第一根钢材,使马钢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钢铁联合企业



      马钢人自强不息的创业创新精神在开拓中国的H型钢市场的历程中得到了充分

    的体现。H型钢是一种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各个领域的性能优越的钢材,19

    93年马钢决定要建设中国第一条H型钢生产线。马钢战略研究室主任王晓阳告诉记

    者,当时的上这条生产线面临最大的困难不是建设问题,而是市场问题,由于国

    内没有热轧H型钢的生产线,也没有相应的应用规范标准,设计单位在设计时不会

    考虑使用H型钢材,建设单位当然更不会使用钢材了,实际上当时国内也就没有形

    成H型钢的消费需求市场。

      1998年9月,马钢H型钢生产线建成后,国内市场销售举步维艰,直至1999年1

    2月,他们才接到来在北美市场的第一笔8000多吨的订单。为此,马钢成立了庞大

    H型钢市场的推介大军,他们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踏破了千百个设计院、工程建设

    工地的门槛。马钢人在冶金信息标准研究院的支持下,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在收

    集、翻译、分析、对比、研究美国、日本、英国等H型钢标准基础上,结合我国工

    程建设实际,编写出了BG/T11263-1998《热轧H型钢和剖分T型钢》国家标准。

      几年来,马钢人不仅开发了175个品种规格,生产出了三百多万吨合格的H型

    钢材,还在国内培育出了广大的H型钢材的市场。从中华世纪坛到渤海的石油钻井

    平台,从上海F1赛车场到国家大剧院,马钢H型钢走遍中国的建设工地。

      马钢H型钢在国内赢得一席之地后,又把目光投向了世界。1999年底,马钢快

    速反应,正确决策,领先其他竞争对手将马钢H型钢打入美国市场。之后,马钢又

    开发出日标和英标H型钢,开拓了日韩、东南亚和欧洲市场。

      2001年5月,美国为保护自身利益,针对中国等10多个国家向美国出口结构型

    钢,提起了倾销调查申请。马钢积极应诉,在大量的事实面前,美国商务部最终

    裁定,马钢出口美国的H型钢不构成倾销,即倾销幅度为零,不征收反倾销税,马

    钢取得了完美的胜诉。这场国际贸易"官司"的胜利,被称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打赢的中国钢铁第一官司。

      2004年初,以马钢的诞生地原一铁厂与二铁厂、二烧结厂成建制重组为前奏

    ,马钢拉开了新一轮区域和业务整合的大幕,公司按照钢铁产品生产流程对各生

    产单位进行整合,相继成立了三个钢轧总厂和两个能源总厂、仓储配送中心等,

    这也是马钢自股份制改革之后在内部管理机制上最大规模的调整。它为马钢实现

    业务流程化管理和组织结构扁平化,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信息化管理和作

    业长制等现代化管理措施提供新的平台。以整合后的一铁总厂为例,他们承担的

    将工艺装备相对落后的3座300立方米高炉改为2座科技含量较高的500立方米高炉

    的"三改二"工程,是马钢缓解铁水紧张向今年产钢1000万吨冲击的一个关键举措

    。今年2月份工程竣工后,该厂高炉日产首次突破了一万吨大关,平均系数3.424

    ,实现了几代炼铁人的夙愿。

      在技术研发上自主创新,马钢紧跟世界先进水平,写下了服务于尖端领域的

    辉煌篇章。马钢开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石油平台用H型钢、美标H型钢等

    成为"中国名牌"候选产品。时速270公里的高速车轮及直径1250mm、直径1050mm高

    质量整体机车轮也已相继开发成功,被指定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车轮使用产品。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8级超细晶非调质冷镦钢、耐蚀船板、高强度强板等成功用

    于我国"神舟五号"载人火箭和核潜艇上。

      为早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十五"期间,马钢在前

    几年最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投资153.8亿元启动以冷热轧薄板工程为龙头的结构

    调整和工序整合、配套改造等基本建设。到2004年4月28日,以冷热轧薄板生产线

    正式竣工投产为标志,马钢提前一年完成"十五"结构调整规划。通过调整,马钢

    形成高档次的板材、H型钢,车轮轮箍,棒线材四大系列产品,具有国内先进水平

    的生产线产品产量达到总产量的80%以上。

      发展才是硬道理,敢为人先的精神为马钢在"十一五"的发展规划中又抢得了

    先机。由于提前准备,在国家对钢铁、水泥等行业投资进行宏观调控的情况下,

    总投资200多亿元马钢新区500万吨高附加值板材生产基地工程却成为同行业中第

    一个获得国家正式批准的"十一五"发展规划项目,也是第一个全面开工的项目。

    到2007年新区建成后,马钢将具备15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

      1958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马钢时还只是提出了"马钢可以发展成为中

    型钢铁联合企业"的目标,现在的马钢早已是一个特大型的钢铁联合企业了。从车

    轮轮箍项目到高速线材到股份制试点改革再到H型钢生产线,每一次马钢原本都不

    在宏观决策者的考虑之列,马钢的举动有的在当时看来甚至有些异想天开的,但

    马钢人用他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让他们每一次都成功地登上发展的快车

    。今年七月一日,省委书记郭金龙同志在视察后深有感触地说:马钢的企业灵魂

    根本就在于创新上。马钢在五十年的建设发展中,几代马钢人始终昂扬着艰苦创

    业、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创业创新激情,在安徽人民吹响加快东向发展的进军

    号角的今天,马钢的创业创新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需要和大力弘扬的精

    神。

    来源:中安网
    下载附件需要消耗0点,您确认查看吗?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文章标题
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分会官方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