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灾难迎接光荣?写在汶川大地震救灾百日之际

作者: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2 21:00:22 [收藏]

    (一)今天,2008年8月20日,北京奥运会开幕第十三天,汶川大地震百日祭。



    8月8日,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当东道主最后入场,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定格为感动世界的瞬间,湿润了亿万观众的眼睛??

    与2米26的旗手姚明一起引领中国代表团的,是1米18的汶川小英雄林浩。就是这个9岁的小学二年级学生,灾难一刻从废墟中奋力救出两个同学。此刻的他,头上还留着疤痕,一手执五星红旗,一手执五环旗,神情坦然而快乐。

    万里之外,蜀中大地,地震灾区,损毁的道路正在修复,灾后重建加快推进,上千万搬进过渡安置房的灾区群众,在电视机前,与全球观众共享奥运开幕直播。

    这一刻,汶川在说:灾区人民已经勇敢迈出新生活的步伐,走出悲痛的汶川感谢世界。

    这一刻,世界看到:享受奥运激情的北京并没有忘记汶川,穿越灾难的中国迎接光荣。

    五千年中华大地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同行。

    (二)抗震与奥运同行,呈现一个完整的中国。


    [size=2]8月4日,火炬手苟义国手持火炬在展示传递中。当日,北京奥运圣火在四川省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展示传递。 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size]

    8月4日,奥运火炬在四川灾区传递,火炬手中很容易找到“可乐男孩”、“敬礼娃娃”和许多抗震救灾英雄的身影。


    [size=2]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主持召开总指挥部第24次会议,讨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新华社记者 刘建生 摄[/size]

    8月6日,奥运开幕前两天,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深入讨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8月12日,抗震救灾3个月之际,《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向国内外公开征求意见。

    这一天,来自四川泸州的小将邹凯和队友一起勇夺男子体操团体金牌。“我特别想把这枚金牌和父老乡亲一起分享。在那些危难时刻,他们表现了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精神,这一切让我觉得,身为一名四川人,时时刻刻充满力量!”随后,“充满力量”的邹凯在自由体操和单杠决赛中再夺两枚金牌……

    这就是今天的中国节拍。一边担当全球最大“派对”的领舞者,给几十亿人带来激情与快乐;一边为灾区源源输送力量,将抗震救灾伟大战役推向前进。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与北京奥运会接踵而来,让13亿中国人经历了大悲大喜大考验。震后100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没有因为汶川大地震影响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没有因为北京奥运会让抗震救灾工作有一刻松懈。

    奥运会上,那些大地震中焕发出的国民精神新面貌、社会开放新元素告诉人们,灾难带来的,是生活更坚定的一次重启;浴火重生的现代中国,更加团结更加自信。

    (三)抗震救灾百日之际,奥运火热进行之时。


    [size=2]图表:各级财政部门已累计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44.1亿元 新华社发[/size]

    当体育健儿奋力拼搏、摘金夺银,当东道主因为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赢得世界赞誉,在与重大自然灾害抗争的另一个竞技场上,中国同样拿下了一块宝贵的金牌,创造出一批令人惊叹的“世界纪录”。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烈度最强、破坏最大、灾情最重、救援最难的大地震。然而从地震发生瞬间到“黄金救援72小时”结束,再到震后10天废墟下生命之火趋于熄灭,对生命的拯救从未停息,83988名同胞从废墟中获救,360多万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

    ??蜀道难,抢通灾难中的蜀道更难。各路大军以血肉之躯劈开拦路石、荡平堰塞湖、阻隔泥石流,90多天里,254个不通公路的乡镇“孤岛”抢通251个,820多万群众紧急转移安置。

    ??灾区病床告急!医疗设备告急!医护力量告急!一场“非战状态下最大规模伤员转运战”打响了。13天里,10048位重伤员安然转送全国20个省区市的375家医院。

    ??4600多万人受灾,超过北欧五国人口总和,每8个四川人中就有一个失去安身之所。仅仅过了3个月,450余万户、1000多万受灾群众基本实现住房过渡安置。

    ??大量房屋倒塌,数万人被埋废墟,然而震后3个月,大灾之后无大疫,灾区没有发生一起与地震相关的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走进今日震区,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板房住、有病能及时医治,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重灾区学校复课率已达93%,325万余中小学生9月1日将全部走进课堂……

    百日抗击,动魄惊心,抗震救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灾后重建中,“汶川奇迹”在延续。

    (四)在人类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历史上,如此大的安置规模,如此快的重建速度,未有见闻。

    [size=2]由深圳援建的什邡市洛水镇深国企小区的板房安置受灾群众985户(8月12日摄)。四川省人民政府8月12日宣布,四川灾区已全面完成了地震受灾群众的过渡安置工作。至此,1000余万因汶川大地震而失去房屋或房屋损坏的四川灾区群众全部住进了过渡安置房。 新华社记者 苑坚 摄[/size]

    大地震不仅让山河易位,摧毁了灾区的地理秩序,更打乱了社会的生活秩序,重创了人们的心理秩序。当“汶川时间”进入灾后重建,较之抢救生命的气壮山河,重振家园之路更加艰苦卓绝,无时不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理性。

    废墟之上,百废待兴,不仅要着眼于当下灾区急需恢复的基础设施和灾民急盼回归的日常生活,还要以长远的眼光、人性的视角、科学的举措,谋划灾区未来的持续发展。而今,百日攻坚,灾区大地写下的答卷令人感喟,也让世界探寻??

    是什么,让我们在灾难发生后的“每时每刻”,以细致的政策安排、高效的运作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让千万受灾群众心有所依、居有定所?

    是什么,让我们在百日之内完成了抢救生命、安置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三级跳”,创造了若干“史无前例”:政府投入规模史无前例,民间捐助资金史无前例,社会动员力度史无前例,援助灾区人数史无前例,安置受灾群众数量史无前例……

    一百个日日夜夜,一段不屈不挠的历程,一曲愈挫愈奋的壮歌,一个现代中国精神和意志的传奇。

    (五)百日搏击,灾难见证国家信念。

    [size=2]在甘肃省陇南市佛崖乡贾店村,来自兰州军区某红军师金刚钻团的战士在混合水泥(7月29日摄)。目前,甘肃省地震灾区全面进入灾后重建阶段,来自兰州军区的解放军官兵深入受灾村镇修公路、建房屋,积极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新华社记者 卫韦华 摄[/size]

    生命、民生、群众利益……100天来,“人”成为每一次行动的原点和终点,成为每一项决策的始发站和目的地。

    生命高于一切。100个日日夜夜,从感天动地的生死营救到规模空前的伤员转移,从众志成城的举国动员到深谋远虑的灾后重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贯穿每一个时间刻度,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笃信坚守的政治伦理。

    一切为了人民。100个日日夜夜,从堰塞湖排险的“谨小慎微”到灾区延期高考的“兴师动众”,从受灾群众的临时补贴到税收减免的政策出台,执政为民、民生优先串连每一个时间节点,阐释着社会主义中国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

    一切依靠人民。100个日日夜夜,从各级政府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到专家入口媒体的全程“直播”,从赈灾款物的跟踪督查到面向国内外征集良策,抗震救灾每向前推进一步,决策者听民意、察民情、聚民智,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充分尊重。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考验着一个政党的执政能力,检阅着一个国家的危机处理能力。100天生死时速,100天顽强搏斗,有力有序有效,我们以“百日图强”通过了这场“大考”??

    应急抢险的紧张时刻,党中央就做出加快恢复重建的部署;震后刚10天,国务院就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信息及时公开、赈灾阳光透明、科学规划先行、法治释放力量,书写了中国救灾史上多项纪录,联合国减灾战略秘书处称其“提供了一个典范”。

    (六)百日攻坚,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胡锦涛总书记在地震灾区写下的十六个大字,是大地震中创造奇迹的力量之源,更是大地震后延续奇迹的奥秘所在。

    抢救生命,10余万救援大军迅速集结。转移伤员,100辆救援专列急调入川。灾后重建,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建筑勘察设计院,所有“中”字头规划设计单位都派出专家……中国在抗震救灾中彰显了强大的组织动员力量。

    “一省一市帮一重灾县”,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启动对口支援机制。山东―北川,广东―汶川,浙江―青川,江苏―绵竹,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河北―平武,辽宁―安县,河南―江油,福建―彭州,山西―茂县,湖南―理县,吉林―黑水,安徽―松潘,江西―小金,湖北―汉源,重庆―崇州,黑龙江―剑阁,广东(以深圳为主)―甘肃受灾严重地区,天津―陕西受灾严重地区……过去它们相隔遥远,今天他们密不可分。

    “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人歇机不歇,惜时不惜力!”四川6个重灾区3400余个板房安置点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援建大军挥汗如雨、追星逐月。“对口支援”这一重大决策,把承载着无数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涌的江河大川,滋润着饱受创伤的土地;用13亿坚强的臂膀拨开阴霾,为灾区撑起一片艳阳天。灾区群众落泪:“有家真好!”外国媒体感叹:“中国式帮扶力量惊人!”

    一位西方哲人说过:“仁爱是社会大厦的花环。”灾后重建中的“中国式帮扶”,已经超越了哲学家眼中“仁爱”的范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灾后重建中又一次闪烁出人性的光芒。它用举国上下的戮力同心,引发人们对制度文明的新思考,更以13亿中国人的风雨同舟,呈现一个国家强大的凝聚力和“软实力”。

    外国媒体就此评价,中国制度体系“很多方面的优越性中,最显著的莫过于现存制度的动员能力。在短时间内,中国政府能够动员如此巨大的力量投入赈灾,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

    (七)百日回望,中国精神贯穿始终。


    [size=2]漩口中学的学生们准备去上课(7月26日摄
    四川汶川县漩口中学的1150名师生目前已经整体迁至山西省长治市长安慈善学校过渡复课。在经过十余天的适应后,这些经历了地震伤痛的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已步入正轨。虽然是异地求学,但来自四面八方的关爱让他们重新绽放笑容。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size]

    走进今日灾区,田垅上、河滩头、公路旁,到处可见自搭自建的过渡安置房,180多万农户不等不靠,重建家园。青川受灾群众远赴上海、浙江、广东就业。绵竹提出三年恢复、五年提升、八年全面小康,产业布局更合理,城市功能更完善。北川尽力整理保存现有文物资料,力争重建一个羌味十足的新城。彭州借助对口支援瞄准产业升级,近200家外省企业前来考察洽谈……

    把灾难变机遇,重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机制,培植自我再生的造血功能。废墟上站起的灾区,短短数月气象一新。在这个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主线始终如一。

    我们应当感到骄傲,重建家园的急切梦想并未影响灾区重建的科学理性。为保护环境,四川人民研制出地震垃圾制成的再生标准砖;为节约耕地,许多村民利用原有的屋基、晒坝建过渡房;临时板房也有周密规划??公共管理如何完善,配套服务如何跟进,社区文化如何开展,就业创业如何实现,都有方案有路径,科学发展观融入灾后重建的每个环节。

    我们应当感到欣慰,恢复生产的热切愿望并未削弱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要优先解决灾区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先期援建康复医院,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福利机构设施”,“灾区重建要尊重灾区人民的意愿”……这样的表述和行动中,“人”的位置,被放在了第一高度。尊重灾区人民的意愿、发挥灾区人民主人翁精神,成为灾区走向新生的不竭动力。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100天里,灾区人民与救援大军一道,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深深镌刻在神州大地。

    (八)2008年的中国人,在抗震救灾中筹备奥运盛会,在举办盛会中推进灾区重建。两件大事历练中国,两个赛场相互激荡,共同诠释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size=2]7月27日,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主楼上挂起了中国国旗和巨幅“中国日”条幅。当天,儿童中心“中国日”活动开幕。学生们为“中国日”准备了包括歌曲、舞蹈、民族服装展示等文艺节目。活动期间,他们还将举办奥运知识有奖问答和模拟奥运火炬接力,并与俄罗斯孩子举行篝火晚会,一起跳藏族和羌族迎接宾客的锅庄舞。新华社记者 郑悦 摄[/size]

    灾难过后,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国际社会表达真诚同情和慰问,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支持和援助。余震不断的灾区大地,我们看到了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际救援队的身影;重建家园的过程中,灾区规划受到了国外专家的高度关注;8月初,俄罗斯、匈牙利、保加利亚精心安排中国灾区孩子前往疗养;奥运会前夕,国际奥委会和联合国以“给予就是获得”为主题,共同发起为中国灾区的捐赠活动……这一切,都传递着国际大家庭的温暖情谊,何尝不是“团结友谊和平”奥林匹克精神的闪光?

    [size=2>12日夺得北京奥运会体操男团冠军后,四川小将邹凯激动万分,为自己能为四川夺取一枚奥运金牌感到自豪。邹凯说,拿到金牌,为四川人争了光,也为自己能为四川夺取奥运金牌而自豪。要把金牌献给妈妈,献给所有的中国人。


    百余年来,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认同,正因为它以体育的形式寓意着人类的追求和奋斗。百日攻坚,灾难中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坚强挺立,离不开世界人民的深情厚谊,离不开奥林匹克精神的独特表达。

    3个月前,外国媒体评价,“北京奥运会所期待的展示现代中国形象的目标,已经在抗震救灾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3个月后,中国告诉世界,抗震救灾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都是人类精神的耀眼光辉,都将成为迈步复兴征程的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九)百日之际,我们把最深切的哀思献给大地震中罹难同胞,愿逝者安息,更愿生者的奋斗抚慰那些逝去的生命。

    再有4天,满载激情与梦想的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将圆满闭幕,13亿中国人将与世界人民一起完成奥林匹克的北京乐章。但抗震救灾的奋斗和挑战尚未结束,人类社会精神与勇气的旅程仍在继续。

    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向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伟大勇气和团结精神”由衷致敬。

    穿越灾难,迎来荣光。这勇气和精神仍将激励13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续写一个古老民族奋发图强的激情文字,托起五千年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百年梦想。 (任仲平)
    下载附件: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文章标题
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分会官方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