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体育建筑的设计管理

作者: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    
时间:2009-12-22 20:46:58 [收藏]



    李岩:谢谢崔恺先生的介绍!首先我先说一下刚才Geraimt Mation先生的一个英国的故事,是关于教授和司机的故事,我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水立方项目设计中方总负责人赵晓方先生的司机,他因为身体的原因在上海家里面不能到北京来,所以一定程度上我是帮他讲一下水立方和中建国际做的一些其他大型项目的故事。
    我想开篇以这张照片为头,这是NBC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面非常漂亮的全景照片。在这张照片里面可以看到有几部分,除了建筑以外非常重要的元素在里面,主要是人,在场地上面有非常多的表演者,在看台上有非常多的观众,在体育场之外,在遥远的世界各地有很多观众,以及为了能够让这个体育场真正的成型所付出所有努力的设计师和建造者们。
    如果按今天上午朱院长的说法,这个虽然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平静的照片,实际上是凝聚了中国人五十年的期望。这个期望到来的时刻,从这可以看出来为此付出所有努力主持设计和参与设计的中方设计师的心血。刚才李兴钢先生介绍了非常完美图象背后非常辛苦的故事,这其实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非常好的展示自己的契机,中建国际也参与了奥运七个场馆以及其他辅助设施的相关建设。中建国际跟奥运真正有比较亲密的接触是源自于负责富有诗意的建筑??水立方。这张照片是我06年10月份的时候,在水立方西南角拍的场景,我一直非常喜欢这张照片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完工,所以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本世纪膜非常完美外立面的感觉,同时可以看到在水立方内部结构空间体系,依稀可见的复杂在里面。
    中建其实在这个过程里面,能够参与这样的项目其实是上天的眷顾,我们一直说这也是非常难得的契机。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建国际是以联合体的方式出现的,跟澳大利亚PTW等一起从投标阶段走到项目最后的建成。
    最初设计过程当中,在澳大利亚进行所有投标的准备期的时候,中方和澳大利亚的设计师有很多关于设计方面的不同想法碰撞,这些碰撞是真正带来了最后成果的展示。后面这几个项目是中建国际同时参与,以及和澳大利亚设计师一起设计的奥运场馆,图片上这个是奥林匹克国家网球中心。除此之外还有曲棍球场,后面这几个相对来说是在设计的时候订下来的,这是临时建筑。射箭场,以及沙滩排球比赛的场馆。
    从水立方最终建成的效果来讲,大家会看作是一种文化的隐喻和内涵,从照片里面可以看到很丰富水的意味在里面。这是06年年底的时候,水立方屋顶第一层膜差不多完工的时候拍的照片。下面是一组完工时候的照片,从照片里面可以看得出来建筑非常特别的一点,他的表面完全用新的材料??ETFE做的,整个建筑从外墙到屋顶没有一根钢筋也没有一点混凝土,完全是由钢骨架和双层ETFE的膜建成的。从结构的角度来讲是有非常大的挑战,因为里面所有的结构全是处于空间比较复杂的状态。
    这张照片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原因,在水立方开始竞赛的时候,当时鸟巢的方案基本上订下来了,在澳大利亚进行初步讨论的时候想对于这样宏伟而具有男性特征体育场来说,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诠释水,可以诠释中国文化,在中轴线另外一侧体育场能够遥相呼应,这张照片是从屋顶拍的水立方和鸟巢的景观,这种对比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是很雄浑气魄的体育场,另外一边是水立方。这是建成以后立面的效果,所有的复杂当中,其实结构方面的挑战是相当可观的,最初结构的想法在澳大利亚被结构工程师提出来的时候,当时没有人真正的有信心一定能够做出来。经过设计师和CCTI所有工程师的努力,以及建筑师的努力最后能有结构上面的突破还是非常令人欣慰的。后面还会提到关于结构设计当中的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
    这是06年年底的一个雪景,下面这张照片是建成以后,上面这张照片是当时没有上ETFE的膜,从主赛区往外看的场景。为什么说这个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呢,因为最初采用水分子的结构,是用的泡沫理论,希望用泡沫和泡沫之间的空间来做真正能够撑起建筑结构的部分。在整个结构里面当初为了容易实施,其实花了很多心血可以做成重复的,最后真正确定结构的方案是经过建筑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一起把一个重复的结构体系在空间旋转了23度角,这个角度其实也是试了三、四十次不同模型之后确定的,确定的原则是希望能够在任何一个立面和屋顶留下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均衡的被切割得出的图案,这样既保证表面看上去比较丰富,比较像非常复杂的泡沫形式。另外一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在工厂里面去复制,这是当时切割的原则,切割的过程完全是CCTI内部结构工程师实验很多次完成的。
    所有结点在整个建筑里面都没有超过四根,可以说是非常有效的空间结构,保证空间杆和球结点关系是简捷的。这是当时工厂里面实验球结点成立的破坏实验模型,来看受力是什么样状况。右边这个图是说从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突破的同时,还做了非常多的MAP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暖通,电器,很多这方面的突破。在水立方设计之后,现在也有申请十几项专利,对于一个完全是膜结构的建筑来说怎么保证内部空间是比较舒服的,在不同的温度,不同的天气条件下面有一个比较舒服的观众观赏环境,当时花了非常多的心思在里面。
    澳大利亚最初做的方案里面,除了可开起的膜窗没有实现以外,后来所有的设想基本上都在真正建筑里面实施了。当然也包括电器方面的突破,还有水立方表面灯光的效果,用了LET整个覆盖了膜和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之间空间,这保证本身灯光不太耀眼,另外使建筑在不同形式下面产生不同的情绪,这是建成之后入口的形象。
    今天我还想说一下设计管理在大型体育建筑的长期运作过程当中比较突出的作用。大家经常看到的是所有建筑方面比较好的技术突破,设计的要素。后面PPT相对来说从另外一个视角观察一下,一方面是中国很多设计师在奥运工程和中国比较大的体育建筑工程里面得来的一些经验,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对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和未来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叙述。
    今天上午嘉宾已经有非常精彩的演讲,已经把体育发展历史讲得非常清楚了,我等一下会用另外一个视角叙述一下这个方面的事情。其次着重探讨一下赛时赛后运营的问题,刚才马先生讲到所有体育场馆策略性规划的角度,其实这是全世界体育建筑大的难题,如何从比较早期设计考虑后期运营变得不太被动,这有很多考虑的事情。最后说一下中外设计师一起合作的事情。
    基于时间的关系,我就比较快的过一下这些内容,这是常说的最早古代的看台。在过去2000年过程当中罗马的斗兽场一直保长了大型集会空间建筑权威的地位。在这之后逐渐的从混凝土和砖石看台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说后来电视的出现,在这个时候有很多观众可以不到现场看,这时候体育的体验跟原来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因为很多人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这些比赛。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到场地里面,我们有了主题公园的模式,有了非常多餐饮、商业把大家重新引回到体育观赏的空间,成为后来比较重要体育设计的想法。
    这之后关于数字时代体育建筑的建造,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体育的观赏和体育的体验已经变成了非常容易实现的模式。对于未来的展望,其实从刚才几位前辈和老师们所讲到的体育建筑长期的发展,其实是希望他能够作为一种城市里面非常重要的要素,真正的能够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比较好的空间,不仅是城市机理上面的延续,经济上的延续,也希望新的大型场馆的出现为城市经济带来一些新的突破点。
    这张图是比较有趣,在这可以看到90年以后北京亚运会建造之后的状况,而北边奥运村还完全处于半荒地的状况。在新的总图里面可以看到北京中轴线的延续,可以看到亚运村和奥运村之间非常良好的关系。从90年代亚运村的建立,一直到现在亚运村周围已经是非常活跃的城市中心,奥运会的场馆也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带动了周围的发展。
    回头看提到伦敦的奥运会总图,当时非常重要的设计理念是反过来想的过程,更多的是把赛后的长期规划作为主要目的,回头看赛时比较集中高峰期的使用。这一系列对比里面可以看到1972年在慕尼黑公园式的布局,2000年悉尼比较规整的布局,2004年雅典非常漂亮的几何型布局,一直到2008年北京中轴对称式布局,到伦敦奥运会重新回到公园式的布局。在这一系列布局的变化当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城市和人的关系,这里面从宏观的角度看所有的布局,所有的体育建筑建造都是为了能够方便人的使用,无论是公园式布局还是中轴线的延伸方式,最终是希望在一个更长期的过程里为市民提供一个非常良好的活动空间。
    刚才提到的赛时和赛后的关系,其实大型的体育盛会相对来说时间比较短,我们看06、07、08年以及今后09年2010年从全运会、亚运会到奥运会,这些盛会能够投入集中使用的建筑基本上不超过30天,一般30天是最长的世界杯的时间,奥运会基本上就是20天的使用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要有大量人员聚集,这些人员聚集之后如何真正使用这些场馆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看到九万人接近十万人的集中使用,刚才李兴钢先生也提到了在比赛之后会有1.1万个座位临时看台被移走,在其他场馆设计当中也考虑到如何把赛时集中大规模的使用和赛后运营结合在一起。
    所有这些建筑一方面起到地标组群作用,一方面有传媒时代的特性。真正在赛后运营的利用和提高土地价值利用,这在世界各地一直是难题,在奥运会设计当中用三大理念去思考所有的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都非常认真考虑到赛后运营的方面。真正在赛后是否能做到非常充分的利用,其实没有人真正可以去担保,这其实在世界各地设计场馆时候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希望在大型体育建筑对公众开放之后有非常多的其他功能可以使用,可以让更多人进入城市去体验,而不仅仅是作为比赛当中容纳大量人群的场所。作为商业空间,作为集会空间和展览空间来说,其实这些体育建筑有非常大的潜在能力。
    问题是如何处理短期高峰和长期运营之间的关系,刚才几位也都提到了,对于永久设施的存在和赛时临时设施,我们希望他们之间的交际越多越好,在这种时候可以用更多的赛时系统去解决临时高峰的使用,在赛后可以把一个比较精细的建设还原给城市空间。
    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中建国际比较有幸参与奥运时候接近30个场馆的设计工作,从这些工作里面也得到了很多赛时运营的经验,这些经验其实也是为我们如何去思考赛后运营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帮助。
    我们从传统的运营模式来看,其实是希望在赛后能够慢慢的把这些设计的场馆转换成一个更好的运营模式,而更科学的运营理论是在设计这些比赛场馆的时候,就能够把这些运营商引入进来,跟他们一起讨论真正的怎么去订案。在中国大环境下面来讲,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因为西方很多大型体育场馆兴建都跟俱乐部制有关,俱乐部在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了在一些比较重要集会之后有持续的活动。中国俱乐部制并没有真正的意义上遍地开花,而很多城市里面兴建大型场馆都面临着赛后运营的问题。
    拿水立方举例,这个比赛的时候有1.7万座看台,我们赛后只保留6千座永久看台的量,其实有1.1万座看台比较容易被转做他用,水立方内部也可以做其他的改造。比如说看到图上右边顶上那部分空间就是在比赛的时候集中的媒体和专家的区域,在长期的使用过程当中顶部的看台都是可以被改造的。
    除此之外,这里讲一些奥运以外的其他建筑,也就是中建国际在水立方和奥运几个项目之后在体育建筑综合体方面考虑赛后运营的问题。图上面是09年在济南全运会的主会场,有六万人的体育场,1.2万人的主体育馆,还有三、四千人的游泳馆和网球中心,以及六万平米连接两边赛后的商业综合体。
    在设计之初把所有赛后公用变成比赛设施其中一部分,我们在最近这些项目里面,比如说山西的体育中心,也是把商业的运营考虑在里面了。但是比较难的一点,我们其实是希望比较早的把运营商引进到设计过程当中,但是目前的决策机制最终能够做到这一点还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因为破与项目时间压力,建造的压力,真正能做到这一点是凤毛麟角的。
    之后还有广西的体育中心,还有成都的体育中心,以及最近刚刚中标的杭州奥体体育中心。这是杭州兴建的体育中心、会展中心以及城市的商业综合体的项目。目前的操作过程当中,我们也是希望能够尽早把运营商带到项目里面来,带到这个过程里面的时候我们可以对里面很多赛后空间进行比较早的规划,这样相对来说可以解决一些赛后运营的问题。
    大型体育设计的组织和管理。在中建国际和奥运会以及奥运场馆设计过程当中,积攒了一些和境外设计师合作的体会。后来的设计过程当中,不管是和外方设计师合作组成联合体还是中方设计师自己来运作的设计操作模式,其实对于大型的体育场馆组织和设计管理都是比较大的挑战。在设计团队的考虑上面,一直是希望寻求特别综合的合作关系,考虑跟境外公司合作和专家合作,以及和世界上比较知名的体育设计公司的合作,以及和当地工程机构合作,其实在合作当中寻找的是相互学习相互增长的机会和长期的发展联系。
    从设计管理整合优势资源一直是比较难对付的问题,比如说在水立方和其他建筑设计当中,面对国际上比较优秀的设计师如何去配合,有很多设计概念和设计方法以及设计过程不同,这些差异会造成很多设计过程当中一些困难。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觉得理解和宽容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这个项目往前走和解决很多相对来说所谓的冲突的问题。
    从文化的理解和差异上并没有太多阻碍的合作,而更多的是提供了更好的思考的起点,使得双方都能够为了这个项目去付出更多的努力。拿水立方设计来讲,其实在澳大利亚最早竞标的时候,当时遇到过很多文化以及对项目的理解,以及对水理解的冲突。澳大利亚的设计师跟中方设计师在一起有一个共识,就是这个建筑一定是关于水的故事,如何变成水的隐喻,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可以让人更好的体验的时候感觉到水,而不是水的形势,当时有非常多的争论,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澳大利亚设计师也提出过几轮关于水形式的几种诠释,那个时候中方觉得用一种直接的诠释方式似乎看起来有一些简单,而且不是从文化的理解注入因素,最终能够变成177米×177米×30米立体过程当中,中方真正下了一个决心,跟他们反复沟通,最后说服他们往这个方向去走。
    对于时间非常紧的投标过程里面,澳大利亚的建筑师最后接受了文化上的诠释,最终使得这个项目成为现在这样是双方协调的结果。
    立面上似乎非常复杂的水的元素,实际上这表面上有四组重复的机理,看似复杂的东西背后有非常强的逻辑原则。这是早期的一个模型,这是05年年初没有安装膜时候工地的照片。06年底的时候在血天拍摄鸟巢和水立方当时的场景。
    最后强调一点,这种开放的心态和积极学习的能力,共同可以来帮助大型的设计团队释放团队的创造力。从奥运场馆到全运会场馆的设计经验里面,其实始终强调团队作为一个整体不断激励对方创造力,真正产生出设计创作作品的过程。
    下面说一下济南奥体中心设计的体会,济南奥体中心作为十一届全运会主会场,它的设计从一开始到最终的建造过程都完全是由中方的设计师完成的,这一点我们也非常引以自豪,因为在这样一组复杂的综合题里面解决各方的问题,最终能够把一些文化的因素、技术的因素引入进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今天上午有嘉宾也提到文化在设计当中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到体育建筑在城市里面起到的延续城市脉络的作用。在济南奥运设计里面更多把地方的文化元素诠释成为用现代科技可以描述出来的一种方式,这组照片是今年六月份在工地现场拍摄的,这组照片里面实际上是体育场外部基本的柳叶元素,我们一方面不想非常表面化的来表述这种地方文化的诠释,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看得出来一点点的意味在里面,最终采用的是传统金属板罩棚模,这种大型体育场馆怎么样把尺度变得非常小,在接近人的位置怎么把建筑和人的关系拉近。表皮半透明化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空间,同时保证内外空气的流通,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寓意。
    最初的设计当中采用了柳叶的元素和金属罩棚的模式,再后来方案衍生过程当中慢慢变成了空间遮板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体系,这个原来更多是用在混凝土结构上,在济南奥体体育场设计里面用空间网架体系是非常大的节省了用钢量,整体用钢量是大部分场馆的六分之一左右。这是当时设计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模型,我们设计过程当中需要强调的每个团队的协作,每一个人的灵感都得到认可和重视,每一个设计都是经过大家反复推敲的共同的结果。
    这是当初经过几轮的讨论,能够把一个巨大的罩棚分解成小尺度罩棚的演示,这是七月份的时候在奥体现场拍的照片,跟当时设想的罩棚效果是非常相似的。这张照片是当时做1:1现场比例的时候拍的,济南业主和市政府负责重视这个工程,这个当时做了四版,所以在整个设计过程当中把业主和整个设计团得拉得非常近,最终一起来做的设计决定。
    这是当时施工时候的照片,这形成了奥运体育场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罩棚内部空间的照片,这是当时看到和之前推敲1:20模型里面,人站在第二层往外看到效果非常相似的结果,可以看出来在混凝土的碗和外部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罩棚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柳树落底之前的柳叶尖的位置。
    作为中方的设计师和整个济南奥体的项目负责人,我是非常欣慰能够走过这么长一个历程。从奥运的建筑到中国国内中方自己的设计师努力建造的场馆当中,我们有非常多的经验,我们也希望这些经验能够为世界各地共同参考,为我们未来的城市建设提供一个更好的依据,好谢谢大家!


    下载附件: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文章标题
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分会官方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