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行业协会关于授予夏志斌等5位同志浙江省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终身成就奖的决议及简介
作者:浙江省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行业协会 时间:2011-09-05 15:15:20
摘要:
摘要:
关于授予夏志斌等5位同志浙江省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终身成就奖的决议及简介
(浙钢协(2011)22号)
各有关单位:
根据一届三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工作报告,省钢协全面开展了进行评选浙江省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杰出贡献人物的活动,以宣传浙江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取得的辉煌成就,推进“创先争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一届六次会长扩大会议建议设浙江省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终身成就奖,表彰在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战线上作出了特殊贡献的老专家。经公众推选,会长扩大会议评议通过,通讯理事会审定,决定授予夏志斌教授、董石麟中国工程院院士、居荣初教授、益德清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严慧教授5位同志浙江省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终身成就奖。
希望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前辈的先进事迹,发扬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推进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研发工作,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为中国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也祝愿获奖同志身体健康,永远是浙江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事业的坚强后盾。
浙江省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行业协会
2011年6月6日
一、夏志斌教授简介
夏志斌教授,民盟盟员。1921年5月出生,浙江嘉兴人。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7年晋升为副教授,1978年恢复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工作时评为教授。1958-1984年4月(文革期间有间断)任土木工程系副系主任,1961年李恩良任副校长后主持系务工作。1976年-1979年7月为系负责人。八十年代初期不再任系副主任后,兼任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主任。1993年1月退休,在土木工程学系任教共五十年。社会兼职曾有:中国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协会理事,中国钢协结构稳定和疲劳协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标准技术委员会名誉理事、薄壁型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委员会顾问委员等。
夏志斌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曾开设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和开口薄壁构件等本科生课程,和结构稳定理论、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的塑性分析等研究生课程。1979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和结构稳定,前后培养硕士研究生十余名,其中姚谏、赵滇生等都对浙江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86年以来他曾三次获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奖。
在科学研究方面,70年代以来他主要承担国家标准《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设计规范》中有关钢梁整体稳定的专题研究和参加该规范的制订工作。他所负责的课题《钢梁整体稳定试验研究》于1984年获1983年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设计规范》TJ17-74 1987年国家计划委员会评选为工程建设优秀国家标准规范奖二等奖,他因参与制订该规范而获得国家计委授予的荣誉证书,1985年他参与该规范的修订版《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设计规范》GBJ17-88的修订和定稿工作,并担任修订组副组长,此规范获1992年冶金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2年和1986年他曾两次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第167技术委员会(ISO,TC167)分别在挪威奥斯陆和北京召开的年会,讨论该委员会制订的《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设计规范—材料与设计》草案。1987年担任由美国结构稳定研究委员会(SSRC)主编的《金属结构稳定的世界观点》(第二版)一书中介绍中国设计规范有关钢梁整体稳定计算方法的编写工作,该书已于1991年美国出版。他以80多岁的高龄主持修订《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设计规范》,以唯一一位副组长(无组长)负责平衡统稿,并于2003年问世,出版后,84岁的他还亲自站着宣贯GB50012-2003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设计规范。
他发表有关钢梁整体稳定等的论文十余篇。合作编写和出版的书籍有《结构稳定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设计例题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和《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于1996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均为第一作者。进入新世纪后,他又与姚谏教授合著了《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原理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和《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设计——方法与例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为培养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人才再作贡献。
1990年12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的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的荣誉证书。1992年起获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和因此而颁发的证书。2005年获中国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协会专家委员会授予的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终身成就奖。2009年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颁发的“优秀作译者”奖。2010年12月再获中国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协会资深专家,继续为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事业发光发热。2005年起他作为浙江省钢协的顾问,积极支持钢协工作,为浙江钢构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二、董石麟院士简介
董石麟,教授,博士导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民盟盟员。1932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1951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1952年院系调整至同济大学,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至1956年于北京俄语学院留学预备部学习,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建工学院研究生部,获原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至1962年在江苏省建筑设计院任助理工程师。1962年至1985年在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从事空间结构研究工作,任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其中1979年在巴基斯坦中国援外专家组工作近半年。自1985年至今在浙江大学从事空间结构研究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室主任、所长、建工学院院长等职务。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现任浙江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委、空间结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中国体育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专家,《空间结构》杂志主编。并任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贵州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兼职教授。
五十多年来,董石麟教授长期从事簿壳结构、网架结构、网壳结构、张拉结构、塔桅结构、升板结构等空间结构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大跨度空间结构工程科技领域建立了网架结构拟夹层板法的计算理论、方法和图表,创建了蜂窝形三角锥网架结构分析的新的计算方法——下弦内力法,提出了网壳结构的拟三层壳计算理论和方法,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组合网架结构的工程应用理论、计算方式;提出了轴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焊接空心球节点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给出了肋环型与葵花索穹顶结构预应力分布的快捷计算法,主持《新型空间结构的稳定性、承载力和动力特性》等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所承担的科技项目大多是结合国内外重大工程进行,科研成果直接用于工程实践为生产建设服务。在空间结构工程领域进行结构设计、分析计算、咨询审查、方案更新、试验实例的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有:首都体育馆、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体育馆、深圳机场航站楼、国家大剧院、马里国家议会大厦、2008年奥运会国家游泳馆、北京325米高大气污染检测塔、南海大佛多层多跨网架骨架、35米乘35米新乡百货大楼多层组合网架楼层结构、天津市万吨果品冷库等工程。主要科研项目《大跨度网架屋盖结构的计算方法》、《首都体育馆》、《北京325米高大气污染检测塔》、《多层大跨建筑组合网架楼层结构应用技术》、《新型空间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动力特征的研究》等14项成果分别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省、部、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共同主持我国《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创办和主编我国唯一的一本《空间结构》杂志。在国内外杂志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要著作有《空间网格结构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组合网架结构与空腹网架结构》、《新型空间结构的分析、设计与施工》等。培养与指导博、硕士生及博士后百余名,其中80多名已毕业,有的已任教授或科技骨干。他扶植和支持杭州东南网架集团公司、杭州大地网架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空间结构企业,形成规模生产。
2005年起,任浙江省钢协名誉会长和省建设厅科技委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及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直接推动浙江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行业的发展,作为主要的技术支撑,在北京奥运场馆、上海世博会场馆和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中,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三、居荣初教授简介
居荣初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中共党员,1931年11月生,浙江海宁人。1951年考入同济大学土木系,攻读桥梁和隧道工程专业,1956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土木研究所至1971年,在刘恢先院士和胡聿贤院士的直接指导下,从事结构抗震研究,1962年评升为助理研究员,开始担任研究组长和课题负责人。其间1958至1960年,参加南京长江大桥的有关科研和设计工作。1971年至1980年,在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继续从事结构抗震问题的研究,主持葛州坝水利枢纽闸墩坝抗地震问题的研究,主持丹江大坝和闸墩结构抗地震问题的研究,参与了新丰江水库震后对大坝影响的研究,1980年评升为副研究员。1981年调至浙江工业大学,任首届土木工程系系主任,评升为教授,开设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结构动力学、结构抗震、桥梁工程等课程,直至1994年退休。在浙江,曾任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建筑结构委员会副主任, 1985年与金问鲁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创建杭州结构与地基处理研究会,为前三届副理事长,并创办建筑物灾害防治专业委员会,亲任主任委员。
在中科院工作期间,他和他的研究小组,收集了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从1933年以来的各种强震记录,通过计算分析,得出阻尼比以采用ε=0.05为宜,以《关于标准加速度反应谱问题》发表于196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震工程研究报告集,至今仍为现行规范所采用。同时发表的还有《水中园柱体结构的自由振动》论文。
在南京长江大桥研究和设计中,他和他的研究组发现并研究了桁架节点刚性所引起的次应力问题,为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期间还与胡春农教授,开展我国首座全焊铁路桥梁的研究和试制,获得成功,从而改变了我国铁路钢桥必须采用铆接的历史,开辟了铁路钢桥焊接的新篇章。
十年动乱时期,他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继续从事国防工程的抗震和振动研究,完成了二机部等有关部门下达的任务。《新丰江水库地震及工程杭震问题的研究》为我国向第十一届国际大坝会议(1974年)的论文,他为负责人的试验组仅用一台从日本引进的任意波振动台,研究地震所造成的大坝水平裂缝的原因及破坏机制,成果发表于《中国科学》1974年第3期,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他有专著三部,代表作“弹性结构与液体的耦联振动理论”为我国在该学术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填补国内空白,1986年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当年浙江唯一的自然科学奖)。他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多篇评为优秀论文并获奖励。
退休后,他应大地钢构邀请,任顾问总工8年,他有不少学生从事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如大地金沙总经理,中天钢构马国平总经理,龙元建设总工朱瑞亮教授级高工,中国建科院的朱春明教授级高工等,他予以勉励和帮助。他支持浙江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行业协会的工作,现仍任顾问,亲自或与他的学生一起撰写有关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的学术论文,继续努力,推动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事业健康地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益德清设计大师简介
益德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共党员。1935年9月出生,上海市人。1956年浙江大学土木系毕业。现任浙江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兼任浙江省建设厅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工程建设抗震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浙江省钢协名誉会长等职。并先后受聘于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任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等。
从事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工作近五十五年,益德清同志模范履行岗位职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攻克复杂的技术难题。参加工作至今,他曾主持和负责二十余项国家和浙江省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承担过数百项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结构专业设计。在多项国家和省级些重点工程、紧迫工程、援藏工程和外援建设项目中,他都做出了很多贡献。他主持的工程设计和科研项目中有十余项项目曾分别获得冶金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建设部和浙江省的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设计奖。不少项目都达到国内同类项目同期的先进水平。
他不仅在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成绩卓著,而且在技术管理和行业建设中也做了大量颇有成效的工作实践。他曾分别获得“建设部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建设部先进科技工作者”、“浙江省先进科技工作者”、“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益德清同志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五十余篇,主编五本专业书籍,主持编制了六本浙江省标准和设计规范。他对跨变结构、高层建筑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和空间网壳结构、软弱地基与基础工程设计、结构温度应力分析以及建筑抗震设计技术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多年来,有近十篇论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
他十分重视在工作中开展专业教育和培养人才,已直接指导培养十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一批优秀年青专业技术人才。他鼎力支持浙江省省钢协的工作,关心东南、精工、大地、杭萧等钢构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并对黄龙体育中心、萧山国际机场、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码头和杭州游泳馆等重要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工程都进行了直接指导和帮助,为推动浙江钢构业的快速、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严慧教授简介
严慧 浙江大学教授,中共党员,1935年生,江苏杨州人。 1957年毕业于浙大土木系。留校任教以来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开设过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薄壁杆件理论等多种结构理论课程。70年代末率先在高校土建专业中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出空间网架结构课程,教学、教材多次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85年以来先后培养了三十余名硕士研究生,并协助指导了博士研究生。
87-89年在承担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资助的空间结构研究项目中,负责完成网架结构极限承载力的专题研究,该项课题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91-93年继续获得资助,负责对预应力网架及斜拉网架的强度稳定性和动力特性等专题进行研究。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除此还对网架结构的新形式、新节点以及新型“杂交”结构体系的应用与技术开发进行研究,目前正在进行轻型网架结构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输电铁塔的非线性分析及其破坏机理的专题研究。
80年代以来还从技术上扶持过一些网架专业生产厂,组织和参与了一些全国性的网架设计技术讲习班,主持和参加过深圳飞机场候机楼、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看台、江西丰城电厂干煤棚、漳州电厂煤库方案(D=120m)等大型网架结构工程的设计,使教学、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为推动网架结构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对东南网架多次完成华丽的转型升级发挥了特殊的贡献,如由生产滑轮减连器转产网架,从意大利引进板材生产线,开发新型网架节点等,使东南发展成为中国网架首选品牌。
近年合编出版的专著有《空间网架结构》、《组合网架结构与空腹网架结构》、《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新型空间结构论文集》等,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有30余篇,主要有“网架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的追踪分析”,“网架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及其破坏机理”,“斜拉网架结构的静、动力分析特性研究”,“斜拉网架的结构特性及其设计应用研究”等。
85年起他连选连任6届杭州结构与地基处理研究会理事,第二、三届副理事长,第四至第六届理事长。由于其在厂会协作方面的成果,荣获2001年浙江省科协先进工作者,2002年中国科协、国家经贸委“千厂千会协作活动”先进工作者。2005年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杰出贡献奖。
91-92年曾主持学校基建工作(任处长、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杭州结构与地基处理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浙江省钢协顾问。
来源:浙江省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行业协会
来源:浙江省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行业协会
下载附件:
点击下载
[责任编辑:浙江省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信息网行业协会]